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太小缺效益 太大缺效率 微企农场:大小刚刚好

2013-05-08 12:01:20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刘思喻

合川区亭子村,一农民在微企农场用自动喷灌机洒水。 记者 张锦辉摄 (资料照片)

城乡统筹网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因为规模太小而缺乏效益;前些年农业龙头企业推行的土地集中经营,又因为规模太大,管理成本高,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效率偏低。

太小或太大,效果都不好。涪陵、合川、万州等地的一些微企农场,选择了“中庸”路线,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效益和效率之间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平衡点。

“小农”与“大农” 的双重困惑

一家四口不足五亩地,靠“镰刀加锄头”从土里刨食,仅够吃饭,几乎没有节余。

2010年前,涪陵区龙桥镇龙安村农民韦君孟,和村里大部分人一样,一直靠外出务工谋生。

“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再辛苦也攒不下钱。”他认为,搞农业要赚钱,必须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

在涪陵城里做蔬菜生意的张建平,和韦君孟的想法一样。2010,他随城市资本下乡浪潮,承包了龙安村4300亩土地,试图通过土地集中大规模种植蔬菜,来提高农业效益。

但是,张建平的规模经营出效益的想法并未能如愿以偿。因为重庆的山地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他不敢购买大型农机,只能大量聘请当地村民,继续使用传统方式耕作。之前预想的规模效益,成了镜花水月。

另一个让他头痛的问题,是自己雇佣的那些农民,因为成了旱涝保收的农业工人,不再像单家独户时那样有种地谋生的压力,劳动积极性反而下降。

“窝工、怠工现象相当严重。”张建平说。

“大农”无望,张建平重归“小农”。他把土地重新返租给农民,把日薪制变成底薪制,并给出“利润对半分”的激励方法。

结果再次令他失望。数以百计的返租农户素质不一,大部分不能按照他想要推行的种植新工艺行事,导致产出率很低,赚不到钱。同时,农民由于有了底薪和土地租赁两项收入,对庄稼种得好不好仍然不“感冒”。

2011年上半年,张建平的农场计划,倒亏了两万元。这还算亏得少的。和他同期进龙安村做“大农业”的另一个投资人,在亏损260万元后黯然撤退。

适度规模 微企农场走“中庸”之道

“小农”不赚钱,“大农”也不赚钱。进退两难间,张建平听到了重庆市鼓励返乡农民创办微企农场的消息。不过在刚开始时,他却认为微企农场以农民自主劳动为主,注册资本仅10万元,和自己投资上千万的大农场根本扯不上关系。

龙桥镇工商所所长杜强不这么看。他认为,农场规模太大,不能实现机械化作业,靠“人海战术”,管理成本太高,规模再大也没用。如果化整为零,把大农场的土地分包给微企,让有能力、懂科技的农民注册微企,适度规模经营,既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又有望突破小农生产赚不到钱的“围城”。

2011年秋天,君孟以返乡农民工身份回乡,东拼西凑了1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微企,租赁了张建平30亩土地,雇了几位亲朋好友,办起了自己的农场。一年后,君孟净赚3.7万元,是外出务工收入的3倍多。

君孟的成功尝试,让张建平看到了这种“中庸”路线的优势:农场主带领亲朋好友一起干活,无需专业管理人员,管理靠亲情和熟人社会的行为准则,谁都不好意思窝工;微企获得的3万元财政补贴,被用于沟渠、道路建设,和喷灌设备、小型农机的添置,产出率大大提高。

此外,微企再小,也和张建平的大农场一样,是名正言顺的企业;产品有品牌,市场销路比“小农”模式好很多。目前,龙安村多个品牌的耳菜,已经占据涪陵城区市场的95%

受到启发的张建平,于是鼓动龙安村30多名外出农民工返乡创办微企,分包掉了自己70%的土地,自己则当起了“跷脚老板”,一年后的2012,张建平净赚92万元。

张建平没有统计那些农民微企的盈利情况。但记者得到的数据是,该村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是3000,2012年已升至8000元。

为全国小农场 建设探路

2007,我市被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区,此后陆续有130多家城市企业下乡,创办农业龙头公司,搞农业规模经营。

这种“大农业”并未收到理想效果。在合川太和镇,70多家缫丝龙头企业目前仅剩10余家,且大多数举步维艰。

记者从市统筹办提供的一份统计材料上随机选取了10家农业企业,发现这些企业累计投资高达25亿元,累计利润却只有2.5亿元。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微企农场的别开生面。

在合川区亭子村,58户微企农场如今户均年产值已达120万元。其中有7户在合川城区买了房,4户人家买了轿车;在万州区桐元村,123家微企农场种植了3500亩猕猴桃,年产值近3000万元……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杨继瑞认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大规模经营模式,只适合像东三省和新疆这样土地平整、地广人稀的地区,并不适合人口稠密的西南山区。从全球来看,只有土地辽阔的美国选择了这种大农业模式,欧洲和日本农业均以小农场为主,后者提供了当地市场80%的农产品。

事实上,小农场的模式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认为,小农场实现了规模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达到效益最大化,但农民在创建小农场之初,通常会遭遇缺乏启动资金、没有市场主体资格,进而缺乏市场开拓基础等难题。重庆以微企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建立小农场,正好能解决这些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在为全国小农场建设探路。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