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烟台城乡 浓墨描绘统筹发展新蓝图

2012-05-11 09:39:07  作者:SystemMaster
烟台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和高端产业聚集区重点城市。从外向型经济的集聚,到城乡一体化脚步的迈进,烟台城市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瞩目。

然而,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不是城乡差距的鸿沟,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终结,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新格局。

中心城市龙头高昂,县域副中心交相辉映,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时期的港城烟台,正用科学实践的画笔勾勒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城乡一体新蓝图。

中心城市,龙头引领城市化进程

正如美丽的蝴蝶张开翅膀,烟台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着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化蛹成蝶,振翅向前。

烟台市中心城区地处山海之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提速,市区南部连绵的群山阻隔了城区的拓展与膨胀。 2001年,烟台市委、市政府提出“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北山海”的城市发展思路,加快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拉开了新烟台的发展大框架。2006年末,在“五年大变样”的承诺变为现实后,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了2007—2011年市区城市建设发展总体思路:在城市建设中,由拓展城市框架向完善城市功能转变,由改善城市面貌向彰显城市特色转变,由注重城市形象向贴近百姓生活转变,把烟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滨海旅游观光城市和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近三年,中心城市完成城建投资250多亿元,是“十五”总和的 1.8倍。

新的建设思路,推动烟台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崭新的步伐。他们扭准城市建设的着力点,突出统筹、协同发展。尤其是 2006 年以来,烟台市委、市政府站在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把加快五区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摆上战略位置来抓,着力强化中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这一框架下,城建部门以路网建设为重点,先后新建扩建了红旗东西路、锦绣南北路等 40 多条城市主次干道,打通了魁星楼、黄金顶、通世路3 条隧道,中心城市路网控制面积增加了 300 平方公里。与此同时,他们还加强对污水处理、垃圾站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服务设施项目的投放和建设时序控制,打破区域限制,实现城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共享,切实增强了整个城市的资源供给能力、污染防治能力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这一时期,烟台城市建设的覆盖面不断拓展和延伸,强调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的统筹协调。芝罘区作为老城区,牟平、福山两区作为县改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欠账较多;莱山区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新区,城市建设潜力巨大。对老城区,他们通过对一些瓶颈路、断头路和部分脏乱差部位的改造整治,不断完善市内道路路网,解决好群众出行难、停车难问题。近年来,烟台结合旧城区改造,新建、改造停车场 15个,新增停车位近1500个,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在南大街、一中南校等人流、车流密集区域建设过街通道和天桥5处,切实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而对于新区建设,重点推进了莱山新区、黄务新城开发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新区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新区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新区辐射。短短几年,他们就高标准建设了国际博览中心,并与大型体育公园一起,拉开了市区东部开发步伐,提升了建设档次;组织实施了成海路、通海路、双河东路、双河西路等11 条道路新建工程,迅速拉开了新区大的发展框架。

城市在变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在增强。为彻底打破山体阻隔对城市规模发展的限制,他们一方面打通了魁星楼、黄金顶、通世路等3条隧道,破除了自然山体对交通的梗阻,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则重点加快推进大南山、夹河等自然生态屏障开发改造,以生态廊道引导各个城市功能区、城市组团的发展,使烟台从传统的“南山北海”的自然格局跃升为具有“山、海、城、岛、河”特色的新的生态城市格局。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提升城市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所在。为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功能,近年来,烟台大力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先后高标准、大手笔建成了火车新站、文化中心等工程,建设了烟大轮渡、国际博览中心等骨干项目,为全市产业布局调整和生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增强烟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能力。而在城市建设的出发点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他们时时处处突出“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思想理念,始终把造福群众放在一切工作首位,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科学制定城市建设标准,尽心尽力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让城市建设的每一项成果惠及全体市民。2006年以来,烟台市累计建成城镇住宅2200多万平方米,为社会提供住宅24 万套,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提高到 29.92 平方米;实施了毓璜顶、北马路等街区整体改造和综合开发小区基础设施配套,累计拆除各类破旧建筑近800万平方米,广大市民生活居住质量显著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得烟台中心城区整体功能的承载力和聚合力进一步提升,组团式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日渐完善。近三年来,烟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 140平方公里扩展到了200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 42% ,财政收入占比达到48% ,都比三年前提高了2 个百分点。几年间,烟台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和我国人居奖,获得中国最佳魅力城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最美丽城市称号,今年又通过了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同时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五连冠”。

现在,这种变化还在继续,城市建设的脚步还在迈进。“未来几年,烟台将以增加市民幸福感、满意度为目标,在更高层次上完善框架、增强功能、彰显特色、服务民生、创新体制,努力推动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升级。”烟台市建设局局长邹长清表示,要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改造一批道路重点工程,大力推进机场、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影响力。不久的将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又将是一个崭新的烟台。

统筹推进,开启一体发展新时代

城市本身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与烟台中心城市建设交相辉映的,是各个县域次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蓬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建设,正是烟台实现“大城市”抱负的实践路径。

县域次中心城市建设,既是中心城市发展的有效延伸,又是实现“大城市”蓝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烟台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引导县域次中心城市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在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氛围的前提下,走自己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我们看到,莱阳市把城市发展定位在“建设胶东乃至全省的食品城,大力发展机械行业,依托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采取各种措施引导乡镇企业进城发展,强化城市产业支撑,走出了一条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新路子。

莱州市狠抓城市国有资产运营,积极开展城市土地、政府权益等有形、无形资产的经营,极大地缓解城建资金不足问题,城市载体功能显著提升。

蓬莱市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依托蓬莱阁和海滨,大搞城市建设开发,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丰富胶东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滨海旅游城市,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招远市发挥工业经济发达的优势,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步入了“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的行列。

龙口市积极发挥县域经济龙头作用,加快实现成建制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动县域城市的城镇化工作。该市通过发展东城、新区、南山、西城、东海“五大组团”和高新技术产业区、诸由工业集中区、滨海度假区“三大板块”,60万人口中已有30万生活在了城市形态区域,9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建成300平方公里的城镇社区。目前,烟台市已有龙口、蓬莱等4个县级市跨入中等城市行列。

作为县域次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延伸,烟台镇级层面的小城镇建设也在实践中不断上水平、登台阶。该市按照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积极推动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规模适中、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的小城镇体系。具体工作中,他们根据各个小城镇特点,结合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区域位置等实际情况,确定了工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商业贸易型、旅游开发型和强村膨胀型5种发展模式,并科学确定了14 个省级中心镇,进行重点扶持,涌现出了龙口诸由观镇、栖霞桃村镇、莱州沙河镇、招远玲珑镇等具有较强实力与承载能力的乡镇,镇驻地人口已接近或突破 5万人,逐步向小城市发展靠拢。在 2007年全国千强镇排名中,烟台有10个镇入围,比上一次增加了6个。

对于城郊村、园区村等城市周边区域农村的城镇化改造,是烟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烟台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观念,走依靠城市带动农村、依托农村发展城市的路子。他们坚持城乡一体规划、适度扩大城市与适度集中农村同步推进原则,对全市1200多个城郊和园区村,纳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发展体系,合理布局城乡空间,科学划分产业发展区、文教卫生区、居住商贸区、生态保护区,既扩大城市规模,又实现农村城市化;对面上大部分村庄,以重点镇和重点村为中心,带动连结周边村庄,逐步推进居住楼房化、设施现代化和管理社区化;对偏远落后山区,通过强村带动、整体搬迁等多种方式,改变落后面貌。通过这一战略调整,“十一五”以来,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三级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300平方公里。烟台开发区管辖区内有93个自然村,他们通过财政投资,集中建设居民区,整体推进农村城市化,目前已有72个村庄融入了城市新区,建成区面积也由 24 平方公里扩展到 50 平方公里。与之相呼应,身居广袤田野的其他村庄,也在以不同的模式和思路实现着自己的城镇化梦想。这其中,龙口南山的“强村兼并”、牟平院格庄的“村企合一”、蓬莱南王的“产业化融合”、莱阳濯村的“企业带动”、招远九曲蒋家的“整体搬迁”等模式,都起到了很好的典型引路作用。龙口南山近年来先后兼并了周边36 个村庄,带动8000多户、 2.3 万多农民,走上了城镇化发展道路。

纵深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在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烟台决策者认为,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 城乡共享。为此,烟台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努力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城镇体系,并通过项目带动、配套服务设施和住宅小区建设,切实增强中小城镇的集聚与带动功能,把现代文明导向农村,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比如城乡道路网络建设,他们着力推进硬化路连村达户,优化市区公交线网,加快推进“村村通客车”工程,加速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形成了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再比如供水体系建设,他们在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战略,推进城市自来水管网延伸和乡村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

从县域城市发展到镇域小城镇建设,再到农村城镇化改造,烟台都坚持科学发展和生态原则,坚持“宜业”和“宜居”并举,全面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他们实行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合理布局,要素支撑和产业支撑统筹规划,适宜人才创业与适宜人类居住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从 2008 年开始,该市还组织实施了“三年大造林工程”,计划到 2010 年新造林60万亩,林地总面积达到 8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40% ,目前已完成造林面积近40万亩,林地总面积达到 780万亩,进一步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城乡居民,共沐“发展阳光”

在不断的实践中,烟台探索提出了城乡发展规划、富民强村、公共服务等多项一体化发展思路。他们在大力拓展富民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让城乡居民共沐“发展阳光”。

“村里路面硬化后,走起来脚都沾不到泥,安上路灯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摸黑走路了。”招远市蚕庄镇蚕庄村村民邵武臣指着新架设的110盏路灯笑了,“直通到家门口的公交车,让我们的生活跟城里人没什么差别!”

蚕庄村的变化是烟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 2006 起,烟台市连续四年制定下发1 号文件,相继出台10多个配套性政策文件,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为三重核心,推进公共服务和发展资源向农村延伸,向全市覆盖。2006年,烟台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在全省首创“3+1”联手共建新农村活动,纵深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市共有6412 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小康村与6502 个村庄开展了结对共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04 亿元,帮助引进项目 11437个,兴办企业 608个,完成旧村改造 861 个,新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1930个,培训农村劳动力59万人次。与此同时,烟台还从村内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四方面入手,使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改善。 2008年,烟台又开展了“五大生态建设行动年”活动,重点开展“大绿化”工程、“十镇百村”文明生态创建工程、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农村河溪、池塘清洁整治工程和以沼气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009年,烟台把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2月4日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搞好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坚持统筹城乡规划,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和产业发展科学合理布局,统筹协调发展。龙口市率先而动,以在江北率先成建制实现城乡统筹为目标,以“五大城市组团”、“三大经济板块”的膨胀融合为重点,使整个经济社会向统筹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迈进。这一成功实践成为烟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笔重墨。而作为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的牟平区,则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全面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看病就医需求。他们计划2008—2010年内,原则上在人口达到或接近 2000 人的村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三年内,使区里规划的 121 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省级标准……通过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烟台各地在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医疗一体化、教育一体化、 社会保障一体化等方面下足了功夫。目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所有县市区,全市农民参合率已达99.7% ,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年人均补助不低于60 元,农村低保每人每年平均达到 1138元。

不仅如此,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烟台通过就业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就业培训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延伸,社会保障政策向进城农民工延伸,初步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格局,实现了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连续五年保持了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连续五年保持了城镇登记失业率在 3.3% 以下,连续五年保持了再就业资金投入总额不断增长,连续五年保持了就业工作考核全省第一名。就在近三年里,全市先后将50 多万农村居民转移到城镇生活或就业,使之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享受到了城市文明。而对继续留在农村的居民,通过政府推动、城市带动、市场拉动等多种渠道,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今年,烟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面加大了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力度,市财政拿出 1000万元用于农村住房项目奖补,推动该项工作顺利开展。 按照这一项目规划,从2009 年到 2011 年,全市将完成117 个城中村、125个城郊村、46个镇驻地村、78个一般农村的整体建设改造任务,三年建设改造16万户,整村新建房屋1200 万平方米。为实现这一目标,烟台市将在资金、土地、收费、融资、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截至目前,各县市区按照开发改造、小城镇集聚、强村改造、迁村并点、逐步迁建五种模式,在城中村、城郊村、镇驻地村、一般村四个层面上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全市已开工整村改造项目150多个,开工面积350余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并不是单纯地就建设改造而建设改造,而是在建设新房和改造危房的过程中,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目前,烟台市已确定,每年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以上。

从繁华都市,到沃野乡村,今天,走在烟台大地上,处处可见城乡建设频频大手笔,城乡居民生活再登新台阶,城市产业向农村辐射、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在一体化思想主导下,烟台城乡之间又将奏起更加嘹亮的和谐乐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