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云南:提升特色旅游产业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012-05-11 09:32:14  作者:SystemMaster

初冬的滇西高原寒意阵阵。而在美丽的丽江束河古镇,依然一派游人如织的景象。

早晨,纳西族村民王田汉一家正在忙着准备中午的饭菜。他家的“田汉阁农家乐”每天都要招待10来桌游客。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城区西北4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束河开始规划发展小镇旅游,王田汉开了古镇上第一家“农家乐”,现在年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云南省通过规划建设60个旅游小镇,走“以旅促农、以旅哺农”的“旅游经济”道路,不仅实现了对散落遗产的保护,更有力拓展了旅游业外延,带动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

束河古镇的村民都或多或少从旅游开发中获益。开发前,古镇基础设施落后,遗产保护资金匮乏,村民年均纯收入仅800元;开发后,2006年古镇游客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跃升到4000多元。

云南省委、省政府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要跳出"三农"抓"三农",用"旅游经济"带动"农村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云南省建设厅总规划师韩先成是旅游小镇工程的最早参与者。

在总结束河古镇旅游开发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当时的常务副省长、现任省长秦光荣正式提出,把发展特色旅游小镇作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平台,就近围绕旅游产业形成配套产业链的战略决策。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带动了全社会62?2亿元增量资金投入农村,年新增就业岗位近20万个,吸引了约37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2005年、2006年,城乡居民年均纯收入比出现回落,旅游小镇开发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

让企业参与让群众受益

2005年,云南省开始对旅游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方面通过提升原有景区的文化内涵,进行旅游的“二次创业”;另一方面以旅游热点片区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规划建设60个旅游小镇。

“每个小镇都具有鲜明特色。



”韩先成说,“有自然风光型、历史文化型、民族风情型,还有反映云南现代化建设的水电工业型、边疆口岸型。”

云南旅游小镇工程从规划之初,就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开发原则。

云南省专门成立了旅游小镇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规划编制了《旅游小镇分类建设实施要求及标准》等条例;通过政府的先期投入,带动企业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和管理;开发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吸收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建设和旅游服务。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记者感受到了旅游小镇开发对当地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禄丰县黑井镇大田村村民杨晓虎依托旅游公路搞起了观光马车,现在每天都能收入五六十元。“镇里修了这条石板路,还给我的马车补助了300元。”他说,“现在生活好多了。”

2005年,黑井第一批进入云南全省规划建设60个旅游小镇名单。这个曾经因盐而兴的“古盐都”,依托旅游开发焕发新活力。入选以来,省、州、县三级财政共计投入590多万元用于对古镇街巷道路、房屋的整治,完善居民生活基础设施。

古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又吸引了众多企业进驻。2007年4月,云南云天化集团下属博源实业有限公司接手黑井古镇的旅游开发,一期投资将不低于1000万元;上海中桥影视公司投资对黑井的特色民居进行了整治修缮,并对石龙村万株蜜枣生态旅游观光园进行招商开发……

“目前,已经有510万元社会资金投入到黑井的旅游开发。”黑井镇党委书记陈建强说。

2006年,黑井共接待游客9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200万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300多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860元跃升到2006年的1912元。

3年来,云南省共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2300万元,贷款贴息补助资金2500万元,州(市)、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约1.5亿元,用于旅游小镇的规划编制、文物修缮等。截至2007年9月,60个旅游小镇已累计接待游客7622.8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71.68亿元。

小镇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现在,云南旅游小镇开发的财政投资正在逐年减少,而企业投资正快速增加,贷款投资也呈平衡增长态势。2005年、2006年、2007年,云南旅游小镇建设各级财政分别投入6.4亿元、2.1亿元、1.7亿元,累计投入10.2亿元;企业分别投入6.2亿元、14.4亿元、17.3亿元,累计投入约38亿元;小镇贷款分别投入4.2亿元、5.5亿元、4.3亿元,累计投入14亿元。

2007年11月25日,记者来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岔河村,46岁的周开存正在自家的刺绣店前与几位妇女交流经验。今年她的刺绣店可以收入1万多元,是往年收入的3倍多。“以前要坐4个小时的车,把手工活(刺绣品)拉到昆明去卖,现在村子就是旅游区,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做生意了。”

2006年,南华县投入400余万元在楚雄通往攀枝花的南永公路沿线打造了一条6.5公里长的“彝州乡风文明示范带”。该示范带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原生态彝族民俗表演和民族手工艺品展示的特色旅游经济。

在示范带内,当地干部群众通过“联户经营”形成了11个农家乐旅游接待点。自2006年4月以来,示范带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万人次,旅游收入230万元,户均3000多元。

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说,“乡风文明示范带”探索出了一条以乡风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来源:经济日报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