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先行一步,先后涌现了惠州和萝岗两种不同类型的探索模式。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对我们或许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惠州市情和惠州模式惠州位于东江流域的中心区域,全市下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等五个基本县级行政区,另有两个直接管理的开发区(大亚湾石化工业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常驻人口320万人。在区位上,惠州西邻广州,东接潮汕,北靠南岭,南向大海,分别与深圳、广州、东莞、韶关、河源、汕尾等省辖市接壤,西南与香港隔海相望,交通十分便利。在地貌上,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中部地区以丘陵为主,沿江临水部分有一些小块平原,南部面向大亚湾和红海湾,海岸线曲折漫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在经济上,向来为东江流域的商贸中心,属于珠江三角洲的二线区域,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33.2亿元,人均达到24996元。?近几年来,惠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推进城市建设为载体,以解决“一保五难”为重点,以中心镇为依托,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兼顾城乡的“惠州模式”。“惠州模式”的基本点就是发展经济,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管理体制。其具体内容是:?第一,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推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2005年,全市将新增财力的一半以上投入了“三农”;从2006年开始,市县两级财政又分别将新增财力的70%和50%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2003年至2006年四年时间,市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累计达到8.6亿元。?第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加快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一是积极推进城乡工业对接,促进城乡工业联动发展。目前,利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大好机会,在惠东县、龙门县建立了两个产业转移园区;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经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先后扶持了131家农业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动农户6.5万户;三是协调配置第三产业资源,统筹城乡第三产业发展。对全市城乡各类旅游资源统筹安排开发,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了全市行政村100%通电话、100%覆盖移动通讯、95%通广播电视。?第三,以推进城市发展为载体,拉开城市空间,扩大城市容量,不断延伸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网络,吸纳更多的农民从事第三产业,让更多的乡村融入城镇,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大力改善城乡结构和市农结构,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第四,以解决“一保五难”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逐步使农民享受与市民平等的公共服务。一是由省、市两级财政按比例统筹农村“低保”资金,城乡“低保”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二是用“两手抓”的办法,逐步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即一手抓农村合作医疗,全市164万在籍常驻农民全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一手抓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全市1039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卫生站,43家设施薄弱的卫生院全部完成改造,中心镇卫生院建设争取三年内完成;三是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3年以来,累计筹资近10亿元,完成县道砂土路改造265公里,村道硬化2067公里,722个行政村通水泥公路、100万人受益;四是安排财政配套资金,在去年对全市农村户籍学生实行全部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今年秋季有望对农村贫困学生免除学杂费和给予生活补助;五是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了17.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和全市1.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困难。?第五,以中心城镇为依托,加快农村城镇化,以城镇的繁荣带动、促进农村的繁荣。把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通过放权、让利、聚业、改造“城中村”,加快中心镇发展。先后涌现了一批如陈江镇、石湾镇、吉隆镇等产业特色十分明显的新兴工业城镇。?第六,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加快农村体制创新,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管理体制。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统筹城乡户籍管理。放宽对农民进城和外来人口进惠州的入户条件;统一城乡劳动用工政策,统筹城乡就业管理,将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等。 萝岗区情与萝岗模式?萝岗区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是广州市2005年新成立的两个区级建制之一,拥有全国最早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块39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方面是全国最先进的开发区,全区(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约40万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另一方面,在北部农村地区,2005年仍有近5万人喝不上自来水。“开发区像欧美,农村像非洲,从南到北驱车十几分钟,就像从欧美到了非洲。”这是当地干部对萝岗建区之初城乡差异的形象描述。?萝岗农村地区弱势地位的突出表现:一是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集体经济收入不高,农民人均收入偏低,有的镇竟只相当于广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5%;二是公共设施十分落后。建区之初,水泥路只能通到村委会,村民小组大多还是泥浆路;有一万户居民不通自来水,0.49万户居民看不到有线电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只有68%,个别村竟然还未建立卫生站,村医大多没有执业资格;师资力量单薄,教学设备简陋,义务教育十分落后;村级图书室、文化室达标率分别只有50%和54%;环卫管理和保洁体系很不健全,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的人口多达3.6万之多,相当于当地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8万人)的45%;三是集体经济发展苦乐不均,分化严重。村社集体经济年收入最高的达到2.6亿元,最少的反而负债700多万。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村社达到1.8万元,而最低的只有2600元,相差近6倍。?近年来,萝岗区充分发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集群优势,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创造了另一种城郊型模式,它们的主要经验是:?一、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不搞“一刀切”。城乡统筹不是城乡统一,城市化不是不要农村和农业。对于适合发展工业的地区,依托工业园区的开发,引导当地农民在身份上完成农民向市民和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使农民由过去的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转变。培养他们的商业意识,积极参与工业园区建设的产业分工,量力而行地参与一些服务项目,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对于适宜继续发展农业的地区,给予适当保留,不强行要求其改变生产方式。因为搞城乡统筹发展,不是让所有农村都搞城市化。要积极引导农民突出当地优势品种,依据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名优特色农业。条件成熟的,还可以尝试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比如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高科技农业等。?二、民生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建立一个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新农村,让农民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越来越好,收入尽可能地与城市居民大体保持一致。因此,城乡一体化,首先是让城乡居民在民生方面实现一体化。基于这样的理念,萝岗区从公共基础设施着手,充分运用财政调节杠杆,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改善居民饮水、排污、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领域的面貌,仅2006年,就对农村地区投入了20亿元。2007年又进一步增加为30亿元,相当于人均投入2.3万元,保持很高的投入水平。?三、采取积极措施,鼓励转型农民能创业则创业,能就业则就业。城市近郊的农民由于土地补偿,一夜之间获得了巨额资金,有些人容易满足,不思进取,坐吃山空;有些人大喜过后,显阔摆富,大肆挥霍。腰包鼓了,身份变了,思想也随之改变。择业就业都开始讲究,处处挑剔,比如“不居家不干、工作累不干、三班倒不干、工资低不干”等。针对新市民思想迷失和责任感严重缺失的情况,政府意识到必须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现代公民意识。一是解决认识问题,大力强化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明白,搞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扶贫帮困,政府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只起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是引导广大农民自己动手,自我解放,因为农民自己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者和受益者,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人;二是注重培养农民的专业技能,既要制定对农民长期的文化知识培养规划,又要制定解决当前农民就业、增加收入的短期技能培训计划;三是出台《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工商登记、技术指导、信贷支持、经营管理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制定有效措施,鼓励农民各显其能,自主创业,比如建立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和自主创业扶持资金,对就业培训、社会保险、推荐就业等提供补贴和奖励,对农民自主创业进行免费培训,给予示范户一次性资助或贴息贷款等;四是辅以必要的强制措施,迫使适龄富余劳动力进入技术学校学习,政府补贴三分之二的学费;不愿就学者,则在征地款分配和集体经济分红方面采取惩罚措施。?实践证明,萝岗区“引促结合,恩威并施,软硬共用”的做法,有力推动了农民的身份转换和职业转型,大大降低了农民自觉转型的社会成本,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减轻了转型期的社会阵痛,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好做法。?借鉴与启发城乡型的惠州和城郊型的萝岗,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创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模式。惠州模式具有普遍性,萝岗模式具有典型性,两种模式为我们树立了两种典范。?倘若我们不是照猫画虎,邯郸学步,简单照搬,而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探索,我们或许能从上述两种不同模式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一、统筹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协调城乡,协调工农,要瞻前顾后,兼济贫富,就是要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观念,就是要利用城乡两种资源,促进共同发展。统筹规划,就是要在国家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种类型,确定本行政区的国土开发规划,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本地与邻地的关系,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切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使不同区域之间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二、敢于创新。一切好的经验都是深化改革和积极创新的结果,统筹城乡发展也需要勇于创新。要针对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有序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比如户籍管理、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社会养老、医疗保健等。对在城市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农民工问题、社区管理问题及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协调问题等,也都应给予重点关注。?三、强化责任。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而其目标取向至关重要。当然,这些目标取向一般都体现在由当地人大审议通过的“五年发展规划”或“长期发展规划”之中。而政府的最大自由就是在规划原则下,设计政策、安排财力,进行弹性不大的结构平衡。因此,必须对诸如城市功能的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的对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以及降耗节能减排等关系长远、关系大局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政府责任。?四、分类指导。各地情况不同,差异较大,必须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取所需,各自突破”的指导原则。在乡村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上,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根据当地财政的支付能力,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加大力度。政府无须困惑,居民也无须着急;在产业布局上,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城市化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并非是把农村全都变为城镇。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某种必要的社会分工。没有农村陪衬的城市难以为继,失去城市依托的农村永远难以发展。现在,许多城市都把本辖区的农村当作自家的“后花园”来呵护和建设,充分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城乡依存关系;在指导失地农民就业方面,也要给予积极引导,对有一定技术或资本的,应鼓励其带头创业;对暂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应结合具体情况与市场需求,向自身劳动力要出路,积极帮助其打工就业。总之,要紧紧立足本地实情,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千万不能凭热情、拍脑袋,去奢望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其实质是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并非简单地让农民进城,变为所谓的“城里人”。这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任何一朝一夕的急躁、不切实际的冒进,甚至不加区别的照搬,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弄不好甚至会对未来的持续发展埋下新的“隐患”。因此,广东的两种成功模式,只是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绝不是需要照抄照搬的样板。我们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除了立足当地实际,依靠自己,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摸索前进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来源:《走进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