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卡通’,看病方便了不少。”1月5日下午,在杭州市中医院门诊大厅收费处,来自郊区临安的孙孝明将一张崭新的社会保障卡递进收费窗口,工作人员拿着卡在机器上一刷,便顺利结算了孙大伯此次看病应该报销的费用,并让他缴足了自费部分,整个过程耗时不到两分钟。
今年1月1日,杭州市医保“一卡通”信息系统正式启用。杭州医保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有了“一卡通”,不仅实现了医保参保人员在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凭卡就医,还实现了在杭州市域范围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凭卡就医。
“实施医保‘一卡通’,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参保人员跨地就医,重要的是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要件之一,医保‘一卡通’的启用为此奠定了基础,城乡居民保障一体化不再是纸上谈兵。”杭州市劳动保障局局长张建华说。
正在消弭的城乡界限
据了解,“一卡通”涵盖了杭州主城区及所属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市、临安市、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的所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员,包括城镇老年居民医疗保险、少儿医保、大学生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涉及参保人员741万。
不仅如此,从今年元旦起,杭州还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一归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形成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今后,无论是居住在主城区的居民,还是生活在农村的村民,到杭州各大医院看病不再有城乡差别。
享受同城同待遇不只在医保方面。去年12月30日,站在家门口,建德的刘先生坐上了到杭州的公交班车。
这一天,建德到杭州的城际公交正式开通。全程148公里、每天双向10个班次的城际公交,不仅实现了建德与杭州首次以公交形式大对接的目标,也标志着7县(市、区)公交一体化工作的全面完成,让百姓出行多了一种方便的选择。
随着“乡村通达工程”、“农村公路联网工程”的相继实施,杭州已实现了“县县有高速、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杭州公交则朝着构建“市区一体、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努力。根据规划,到2015年,杭州各中心镇至主城区实行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杭州城乡发展的差距在硬件上不断缩小,而诸如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则使得农村的软件也能跟得上城市,使得城乡居民“共享品质生活”。
今年,杭州还将面向所属两区五县市发放“市民卡”,并在年底实现市域范围的全覆盖。拥有“市民卡”,区县(市)市民将和主城区居民一样,在劳动、社保、民政、公积金等方面享受同样的权益,并在公共交通、公用事业、购物休闲、文化旅游、交通管理等领域享受到便捷服务。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认为,改善农村民生、消弭城乡界限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要按照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把改善民生的重点放到农村,把更多的民生投入用于农村。
据介绍,到2015年,杭州将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网络;普及15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培训12万人提升农民素质;实现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全覆盖;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城镇低保标准的60%……
弥补短板,激活农村发展潜力
长期以来,杭州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经营城市”。由于历史、区位和交通等诸多因素,杭州经济发展呈现“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
从经济指标来看,杭州5个县(市)面积占全市的81.5%左右,人口占全市的37.2%,但与此不符的是,5个县(市)的生产总值只占全市的20%,地方财政收入只占全市的12.9%,与5年前相比,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均有所下降。从人均收入来看,市区与5县(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差很大,农民人均收入相差更大。
杭州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是要加快农村和5县(市)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展新“蓝海”,增强杭州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黄坤明认为,杭州发展的“短板”在农村和5县(市),潜力也在农村和5县(市)。农村和5县(市)是希望所在,后劲所在。他提出,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思路“经营农村”。
为此,杭州市提出了包括统筹城乡区域规划、统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等17个详细“统筹”。
决策出台之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成立了市统筹办和区县协作、产业发展、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培育、土地综合整治5个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
截至目前,杭州市委、市政府已先后出台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6个政策意见,有关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产业发展、税收支农、新一轮“联乡结村”等政策意见也即将出台,各区县(市)也都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
同时,杭州各城区也与5县市正式“牵手”合作。根据协作机制,2011年至2015年,8城区和杭州经济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市钱江新城管委会与5县(市)建立5个对口联系、联动发展的区、县(市)协作组。每对区、县(市)协作组要共建两个产业集聚平台,5年内城区要向对口县(市)转移产业项目累计投资20亿元以上。
城乡统筹是未来经济增长点
杭州将改革的着力点由城市更多地转向农村,除了城乡反差,更重要的还有近年来日益凸显的大城市病。
在黄坤明看来,城市化是产业和人口等资源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但目前,在城市化进程中只重视大城市建设,忽视了小城镇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小城镇处在了自生自灭的边缘;城市化中要地不要人,见物不见人,导致大批农民身份虽然转换,但实际上成为城市边缘人。“这种传统的城市化,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在发展上的相互脱节”。
去年8月,杭州市委作出了“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决策。黄坤明在报告中提出,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努力建设全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同时,提出“强城带乡,强工补农”口号。这一有别于“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提法所蕴含的是,杭州将以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强有力地推动、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为一体化注入更为强大的动力。
黄坤明认为,扭转“东强西弱”和城乡差距明显的格局,既是杭州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在培育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规划,杭州将构建一个梯次衔接、功能配套、以大带小、节约土地的网络化、组团式发展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杭州计划将5个县(市)城建成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计划在100余个乡镇街道中选择20个中心镇,将其培育成小城市。最后达到大中小城市相互补充、统筹发展的目标,并以此带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
为此,2011年至2015年,杭州市财政将每年投入10亿元,并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支持下属5县(市)发展。
杭州的目标,到2015年,通过转变城乡发展方式、区域发展方式、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两万元,全市城市化率达72%,初步形成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要素配置、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全面一体化格局,最终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