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排头兵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 李 群
青岛城市区位和自然条件优越,近海海域广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科研力量雄厚,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全国1/3,有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19位,我国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都在青岛发起。海洋产业发展迅猛,海洋渔业、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具有传统优势,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药物、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加快发展。全市经济总量约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30%,海洋产业产值约占25%,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我们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努力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先行一步,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
解放思想先行。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到蓝色经济区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用创新的思维探索建立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坚持海陆统筹联动、科技创新支撑、高端产业带动、开放合作共建、保护开发并重,加快推动由偏重陆地发展向海陆统筹转变,由传统的粗放增长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转变,由注重开发建设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转变,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体制改革先行。把改革作为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海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区域资源有效整合与高效利用。完善蓝色经济服务保障体系,创新海洋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建立海岸带统筹利用决策机制,推进海域海岛使用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努力打造一流的服务平台和发展环境。
科技创新先行。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促进蓝色经济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积极引进高端技术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大力推进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科考船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实施海洋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着力突破海洋新材料产品研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核心技术。积极打造面向深海的科技研发、资源调查、装备研试以及服务深海产业发展的开放式国家级平台。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产业发展先行。坚持优化发展一产、突破发展二产、提升发展三产的思路,尽快形成以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以水产苗种、标准化养殖为主体的现代海洋渔业,做大做强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海洋化工为主导的制造业,大力培育以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利用、海洋生态环保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上体育运动、涉海金融服务、涉海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对外开放先行。优化定向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大力引进全球500强、全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挖掘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保税港区的潜力,加快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打造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对外开放载体。积极推动青岛海湾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地铁一期工程、青荣城际铁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与日韩、港台、欧美等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文化交流体系,与环渤海、长三角和蓝色经济区其他地区建立更加顺畅互补的分工与协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抢抓机遇 开拓奋进
全力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
东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秋波
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是全省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近年来,我们在新起点高水平上拉开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格局。下一步,我们将抢抓历史机遇,乘势开拓奋进,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产业集聚区、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
积极作为,率先发展。按照“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思路,全力实施两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努力在黄三角地区、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
全力实施八大突破。一是突破主体产业区建设。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四大主体产业区,打造成为高效生态产业和海洋产业的集聚区、先行区和示范区。二是突破县域经济。依托县域产业园区,着力培植有特色有优势的主体产业,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三是突破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着力优化现代海洋渔业、滨海特色农业、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油气、现代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物流、滨海旅游、涉海金融、涉海商务等涉海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新材料、新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构建起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五是突破生态建设。加快构筑“三网”绿化、湿地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低碳技术应用五大生态系统,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六是突破新型城镇化。着力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加快发展以城市次中心和中心镇为重点的中小城市,积极稳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七是突破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突出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八是突破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高效生态经济改革试点、资源型城市改革试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开发建设提供体制动力和发展活力。
切实强化四项保障措施。一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构筑人才高地,打造海洋高端人才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富集区;三是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在财税、投融资、土地等政策方面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四是加强组织领导,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证。
抓住重大机遇 加快重点突破
开创滨海发展新时代
潍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新起
走向滨海、走向蓝色,就是走向希望、走向未来。我们一定抓住重大机遇,主动融入大战略、用好大平台,努力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奋力开创潍坊滨海发展的新时代。
坚持高点定位,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发展方向上,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坚持海陆统筹、全面融入,高点定位、加快起步,集约资源、重点突破,努力把潍坊打造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科学发展与先行试点的重要区域。在目标定位上,着力打造“一城、五基地、一极”,就是建设渤海南岸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化工、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现代物流、科教创新基地,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在空间布局上,确定“一带、一体、两翼、多点”的总体布局,构建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蓝色经济区建设新格局。
实施重点突破,努力争创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催生和布局海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提升聚集海洋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海洋服务业,调整优化现代海洋渔业。二是着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突出抓好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统筹抓好水源建设和保护、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等重点工程建设,保障蓝色经济区建设用水需求。三是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以建设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为目标,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级开发区的要求,加快建设经济新区和现代化滨海新城。四是大力实施科教兴海人才强市战略。把科教兴海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战略,着力打造支撑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人才和科技支持体系。五是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水和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和海陆污染联动治理体系建设。
加紧谋划运作,确保实现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新突破。一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创新实践,积极创建全国海陆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市。二是加快项目运作。突出抓好蓝色产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建设,以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和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三是加快政策对接。主动争取海域使用、岸线开发、填海造田、环境容量、专项资金等关键性政策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力。
海陆一体发展 文明生态宜居
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
日照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军
港口和海洋是日照发展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日照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蓝色经济,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到目前,蓝色产业框架初步形成,蓝色园区平台加快搭建,海洋科技支撑明显增强,蓝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海洋特色日益彰显。2010年,全市蓝色经济增加值达到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全市GDP的39%。
在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我们将强化海陆统筹意识、先行先试意识和危机忧患意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增长极,坚持“港城、港带、港桥、海陆”一体化,努力把日照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
一是以十大蓝色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做大做强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涉海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积极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
二是以港口和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发展载体建设。全面实施新一轮港口总体规划,抓好“八区一城”蓝色经济平台,加快交通设施、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推进日照国际海洋城规划建设,努力把日照建成现代海洋产业的核心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示范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三是以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为重点,加快推进蓝色经济支撑能力建设。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海洋教育发展,强化海洋人才智力支撑,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以县域经济与蓝色经济全面对接为重点,加快推进海陆联动和城乡统筹发展。统筹推进“三带三轴”开发、县域发展与蓝色经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搞好重大产业和项目优化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五是以科学开发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统筹沿海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六是以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加快实施鲁南临海产业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构建青(岛)潍(坊)日(照)城镇组团,争取设立保税港区、国家海洋公园、鲁南产权交易中心等新载体,增创区域合作发展的新优势。
激情创业 深耕海洋
打造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烟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永春
烟台是山东省7个沿海城市中唯一坐拥黄、渤两海的城市,对应海域面积接近陆地面积的两倍,沿海县市区数量占全省近1/3。我们将深度开发海洋,高效利用海岸,科学开发海岛,统筹发展海陆,推动蓝色经济向深海远海拓展,向内陆腹地延伸,全力打造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强化政策先行先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落实海岸带综合整治试点、无人岛保护开发试点、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等先行先试事项,争取“十二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在建立蓝色经济创业投资、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海陆统筹作为根本途径,将海域、岸线和陆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建设。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结合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实现海洋科技资源与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有效对接。突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推进烟台国家级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发挥国家战略“磁场”效应,引进海洋特色突出的高端高质项目,培育壮大一批“旗舰型”龙头企业和成长性好、创新力强的中小企业,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开发区、高新区、保税港区3个国家级园区和一批省级园区,建设好核电研发中心和核电基地、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远洋渔业基地等。
推进海湾海岛开发,培育区域发展亮点。把海湾海岛作为由“浅蓝”走向“深蓝”的桥头堡,作为海陆统筹的实践载体和对外开放的全新平台,努力拓展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各海湾不同的区位、资源、产业基础和环境承载力,各有侧重地开发渔业、旅游、物流、生态等功能。重点加快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岛和牟平滨海、丁字湾、莱州临港产业区、龙口湾人工岛群“一岛四园”开发建设。
完善配套支撑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突出港口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矿石、煤炭、集装箱和客滚运输,全力打造面向中日韩的交通物流枢纽城市。突出交通支撑作用,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韩铁路轮渡等战略性项目的研究论证工作,构建空地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突出人才引领作用,建设海洋高端人才和优质劳动力聚集高地。突出环境先行作用,集约高效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防治海洋污染,实现人海和谐、同兴共荣。
海陆互动 协调发展
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
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培廷
威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我们有条件也有决心在打造蓝色经济区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我们将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错位竞争、共赢发展”为原则,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把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贯穿始终;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坚持海陆统筹发展,以“海上威海”建设促“陆上威海”建设,形成海陆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重点培育“六大基地”,加快推进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跨越,努力把威海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平台和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
一是培育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我市海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下一步将重点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海洋养殖业争取尽快把威海刺参、鲍鱼等品牌打出去,海洋捕捞业重点发展大型船舶向远洋进军,水产品加工重点发展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精深加工。
二是培育船舶修造基地。规划建设三大造船聚集区,重点培植十大造船企业,大力提高整船研发和制造能力,不断提高造船配套水平,争取到2015年,整船生产能力提高到600万载重吨,具备自主设计制造10万吨级船舶的能力。
三是培育港口物流基地。在加快港口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集装箱码头、液体码头和客运码头,积极开辟国际国内航线,努力把威海建设成为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
四是培育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刘公岛为龙头,以福文化为主题,以“好客山东”品牌为引导,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实现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努力建设“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使威海真正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是培育新能源产业基地。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风能、核能、太阳能、抽水蓄能等项目,争取到“十二五”末并网发电达到80万千瓦。加快推进中玻光电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建设,今后全市所有新建公共设施全部采用太阳能。同时,积极争取石岛湾核电站尽快开工,抓紧做好与其配套的文登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准备。
六是培育石化基地。规划建设镆铘岛大型石化基地项目,重点建设大型原油和成品油储备库,逐步开展炼油、天然气等项目。
借海兴市 着眼长远
培育蓝色经济增长极
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邓向阳
滨州市海岸线长240公里,拥有山东省1/3的海域滩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滨州市无棣、沾化两县划入主体范围。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区”叠加地带的滨州市将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努力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高点定位,科学制定规划。滨州市蓝色经济区建设,要积极构筑“一核、两翼、多节点”的发展格局。“一核”即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两翼”即以沾化和无棣两县除海洋区以外的区域作为主体区,“多节点”就是以海洋区、主体区以外的多个城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联动区,实现海陆统筹、内外联动、共同发展。同时,统筹处理好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大布局的关系,积极构筑滨州蓝色经济区。
借海兴市,转变发展方式。要从“背靠大海”转为“面向大海”,确立海洋经济大产业的观念,坚持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运,带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突出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交通物流、海洋高新技术、生态能源、装备制造、海洋旅游等七大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优势产业群,努力构筑蓝色经济区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沾化、无棣的近海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海洋化工、船舶修造、港口物流等产业;发挥滨城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研究孵化、海洋科技教育服务业;发挥阳信、惠民两县农产品加工优势,延伸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等产业;发挥邹平、博兴两个全国百强县工业体系较为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着眼长远,完善基础设施。要坚持把海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规划》提出的滨州港、德龙烟铁路、黄大铁路、滨德高速、东滨济高速等,已经开工的,要加快建设进度;没有开工的,力争及早开工建设。要加快防潮大堤和引供水体系建设,建设鲁北海水淡化基地,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优化发展燃煤火电,努力构筑安全稳定的水源能源供应体系。要加快推动50个特色园区建设,特别要举全市之力建设北海经济开发区,继续在北部沿海规划建设好国家级贝壳堤生态湿地保护区、鲁北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十大园区”,力争使更多的园区上升为省级、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