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16年7月20号,习主席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发出了“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的总攻令。中央决心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承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严肃认真,投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花的时间和精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如何将这样的承诺和决心转变成行之有效的行动,存在很多的挑战,而扶贫创新则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手段。创新的过程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切勿将扶贫创新的经验演化成各种模式竞赛。
勿将扶贫创新变成“亮点”工程
中央之所以以如此之大决心和投入进行扶贫攻坚,主要原因是认识到了扶贫攻坚的巨大挑战和困难。为了指导、敦促地方的工作,各级政府领导纷纷下基层了解情况,协调解决问题。但是,领导不可能把所有的贫困村都走到,只能看看一部分。必须承认,个别地方在政绩观和面子观的驱动下,集中资源打造扶贫“亮点”,为领导展示扶贫成果。
扶贫创新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真扶贫,扶真贫,都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短期打造的“亮点”不可能反映普遍的问题。由于集中打造“亮点”往往是“吃小灶”,集中大力量打造而成,因此容易掩盖普遍存在的问题,产生误导,也容易为假扶贫、扶假贫创造条件。所以,如何落实习主席关于“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指示,应该成为当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原则。
勿将高墙上扶贫
扶贫攻坚战以来,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走入贫困地区,指导落实中央的扶贫举措。扶贫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但是,有些地方出现了扶贫扶到了墙上的现象。墙上展示了整齐的贫困户名单、扶贫的举措、脱贫的目标等等。领导到来,先到展示室,至少会留下好的印象。这些都没有错。但是,某些地方一问农民,他们了解的很少,也不知道这些数据从何而来。扶贫扶到了墙上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与中央要求的“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不一致,影响中央扶贫政策的严肃性,也会损害党和中央的形象。扶贫是否扶真贫,首先要问问贫困户,去看看贫困户的生活,而不是将扶贫扶在墙上。
勿搞扶贫模式的竞赛
扶贫攻坚战能否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创新扶贫方式和机制。各地在扶贫攻坚中都形成了很多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地方之间的相互学习自然是扶贫创新的很好形式,也能有效地推动不同地方的扶贫攻坚。但是,扶贫不是工业生产线,任何地方的创新都很难在其他地方复制。学习应该着眼于创新的内在要素,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形式。
有些地方在自己的扶贫创新的基础上提出“XX模式”。事实上,一项扶贫的特殊性经验要成为“模式”需要长期的实践检验,也需要理论的研究。将在扶贫实践中的一些创新举措简单称作为“模式”既不符合科学扶贫的原则,也不符合中央的要求。更需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出现了潮流化的趋势。很多地方都出现各种各样的“模式”,在业绩激励的刺激下,有些地方急于找到自己的“模式”,将很多“亮点”着力打造成当地的模式,不同地方出现了扶贫“模式”的竞赛。虽不能说这样的竞赛有多大的问题,但是至少会引发不切实际的业绩竞赛,影响中央对于扶贫攻坚考核的严肃性。如果每个贫困村都有自己的“模式”,每个贫困户都有自己的脱贫“故事”,这样的模式竞赛也许才是中央要求的扶真贫、真扶贫。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小云
编辑:毛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