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个深情而诗意的词汇,城市居民也应该有乡愁。如何增强群众对城市的乡愁,是当前基层治理一大课题。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人口的流动性,社区归属感有待培育。二是居民拥有多处居所情况增多,对社区依存度减小。三是城市居民人情联系疏离淡漠,造成老死不相往来。四是收入水平、文化层次差异形成社会阶层分野,不同小区居民之间画地为牢。本人调研过一个小区,保洁员家庭长期遭到居民和业主委员会的变相驱逐,坚决要求保洁员家庭搬离。
讲好乡愁故事,做好乡愁文章,有利于建立城市居民之间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情感纽带,应从三方面努力为之。首先,增强归属感。要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必须要做美环境。城市优美整洁,舒适繁荣,是对城市居民最大的吸引力。南京具有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基础条件,鼓楼是历史风貌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心城区,每一个街道社区的环境优势都堪称得天独厚,各有特点。在城市管理、更新过程中,环境美不应被忽视。风景之美,建筑之美,设计之美,都应该充分发掘和彰显。同时,对居民群众来说,有故事才会更依恋,童年,青春,校园,创业,家庭,记忆,缅怀,当自己的经历与城市空间叠加,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就会油然而生。归属感的支撑点包括存在感和自豪感,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覆盖面和创新元素应该尽可能扩充,在统一的工作目标和框架下,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应该鼓励创新实践。
其次,构建历史感。城市发展速度令人激动,可是稍不留意,也会落入得到越快失去越多的怪圈。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区域,都是有历史记忆的。对越久远的事情记得越清晰,对眼前的事物却一转身就遗忘,这样的阿尔茨海默症症状,应该避免传染给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费尽心力保护和恢复重建历史遗存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城市的现状也将是明天的历史。如果想进一步把根留住,就需要为社会基层治理引入专业的态度和思维。例如,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城市普通人进行访谈,让沉默的大多数发声,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和人生见闻充实城市历史,在街道社区推动和开展口述历史的实践,让社区口述历史进入档案馆、博物馆,让社区居民随时都能看到社区历史、社区生活和社区先人故事。即使是临时社区也有集体记忆,也涉及集体认同,还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通过采集口述历史素材,突出城市人的自我认知,让每个人都真正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一部分,把人的经历和故事作为城市的重要信息资源,把人对时空的认知和思索变成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采集采访的过程,也是对人的精神抚慰关爱,是增进彼此联系沟通的路径,能够促进乡愁从情绪向情感升华。
第三,提升文化感。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乡愁是铭记故乡的精神灯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强调文化因素,是指在活动设计和运作中应突出仪式感,在效应上重视社会和群众的共鸣,用个体的乡愁,唤醒族群的家国情怀,强化社会基层治理中的文化建设。通过引入文化因素,让社区居民的痛苦和喜悦,成为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从而让孤立的人产生归属感,使零散、疏离的小团体找到联结,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区。具体而言,要围绕地方文化主线,策划好文化活动,打造出文化亮点和品牌,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载体和文化产品,进而推进社区和社会和谐发展。总之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来说,乡愁既是抓手,也是路径,更是目标。城市乡愁建设的意义,既现实,又深远。
作者: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街道工委书记李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