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周 旭:把握五个坚持 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015-08-28 08:52:58  来源:本网  作者:周 旭

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13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2次研究了教育改革问题。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紧迫性和复杂性,牢牢把握五个坚持。
一、坚持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标
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标,是对教育功能属性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重大会议对教育的论述,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从更多关注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到日益注重教育对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对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报告把教育放在经济发展板块,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工具作用。十五大、十六大把教育放在文化建设板块,十五大指出教育“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十六大完整地提出了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定位,并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针,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 十七大、十八大把教育放在社会建设板块,纳入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范畴,并列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十七大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前增加了“努力”二字,突出实践性和长期性。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标,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要求。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指出了人民群众的“八个期盼”,一首一尾两个期盼分别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宣示,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也凸显出教育对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在学有所教”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些论述,与我们党为民服务、为民执政的根本价值追求一脉相承,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关注群众个体、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工作坚持和落实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就必须坚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在过去教育改革基础上的深化,是啃硬骨头,是克难攻坚,核心目的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保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成功,必须处处以人为本,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勇于担当,不回避矛盾,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实招,推动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要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树立底线思维,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倾听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使各项教育改革举措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更加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周旭(右二)在南川调研时观看学生艺术作品
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批示多次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导向,各项具体的改革举措,都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谋划设计、扎实推进,确保改革不偏离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确保取得立德树人的实效。
立德树人,必须坚持以德为先,落实德育首要地位。这是对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坚持和继承,也是新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对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必须坚持以德为先。特别是当今时代,全球化、信息化加快发展,我国也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必须把“立德”放在育人工作的首位。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融入教书育人各环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立德树人,要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十八届三中如此强调体育和美育,既是因为体育和美育的极端重要性,也是因为体育和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短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加强体育和美育,首先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要加强体育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和师资建设,落实体育和美育课程,开齐开足课时,严禁“短斤少两”,因地制宜上好体育、音乐、美术课,同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扩大学生参与面,使校园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将体育艺术教育作为考核学校、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
三、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价值取向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是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公平。十七大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十八大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目标更具体,办法更系统,体现了中央对加快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决心。是否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是否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是判断教育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
促进教育公平,最根本的手段是改革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努力办好老百姓身边每一所学校。要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的原则,通过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大力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条件,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使中小学教学和生活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全面达标。要坚持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新教师配备和在职教师轮岗并重,提高经济待遇和岗位职称政策倾斜并举的原则,加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探索建立“县管校用”的机制。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使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战略,组织和鼓励优质学校帮带薄弱学校,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关爱,使每一个孩子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健全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要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使学生吃得卫生、吃得营养,健康成长。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顺利入学,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平等接受教育。要构建相关部门、基层机构、社会爱心人士多方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护,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要积极关心残疾儿童少年,大力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周旭在云阳江口中学察看学校洪灾受损情况
四、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日益强烈;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推动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着力点。当前,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进一步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今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既是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社会、就业创业的基础,也是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重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大力深化教学改革,抛弃“满堂灌”“填鸭式”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学,要坚持开门办学,积极与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强化实践实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实施免试就近入学,初高中开展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职业院校推行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普通高校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发挥招生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努力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靠教师,要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坚持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切实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激发教师扎根讲台、乐于奉献的动力。加强教师培训,支持教师继续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大力弘扬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优良师风,抓教风、促学风、树校风。
五、坚持以依法治教为重要保障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必须深入推进依法治教,这既是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要求,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教育其他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深入推进依法治教,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学校要依法办学,教师要依法执教。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应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依法梳理职责权限,形成“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的各项政策、各项管理规定,都要于法有据,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以《宪法》、教育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保护法》,以及教育行政法规和重庆地方教育法规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法治教育,促进教师依法履责、依法执教,不得以“为了学生”的名义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深入推进依法执教,必须加快教育管办评分离。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总方向,也是依法治教的重要要求。目前,政府对学校管理过多过细和监管不到位并存、学校特别是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和学校自身办学行为不规范并存、社会对教育不够了解和不够满意并存。要解决这“三个并存”问题,必须加快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管”,根本是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依法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把该服务的服务好,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保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静下心来按教育规律办事。“办”,核心是完善学校依法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特别是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处理好党委、行政、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的关系,健全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形成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评”,关键是建立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机制。教育评价不能“王婆卖瓜”,要更多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价,积极探索建立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群众、家长代表、用人单位等社会各方参与的教育评价机制。社会评价教育的过程,也是了解教育、监督教育的过程。社会更多地了解、监督教育,不仅有利于集思广益改进教育工作,还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关心支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良好氛围。

(作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