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经济数量与质量效益的持续提升,是新常态下必须攻克的一道难题。这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主动作为。从青岛发展情况来看,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已形成多方面优势,具备了增长“快一些”的条件。2014年青岛完成GDP8692.1亿元,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95.2亿元,增长13.5%;出口457.8亿美元,增长9.1%;实际到账外资60.8亿美元,占山东省的40%;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惠普软件全球大数据等龙头项目落地。但与此同时,过去被经济高速增长所掩盖的一些风险也在积累。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我们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四个关系”,力争以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转”与“续”的辩证关系。新常态下,看起来是经济增长速度的趋缓,实际上是发展动力的深刻变化。我们认真分析增长的支撑因素,搞清楚哪些方面正在转弱,哪些方面可以接续,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路,着力保持发展动力的连贯性。一是内需中投资拉动转弱,消费可以接续。目前投资贡献率已经很高,传统产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投资拉动效益下滑,必须在扩大消费需求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建立新型促进消费体系以及协调推进机制,对接落实好中央实施的重点领域消费工程,打造青岛城市购物节国际时尚消费品牌。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电子商务交易额增幅超过50%,网络零售额增长40%,消费唱好了“大戏”、唱出了“新戏”。二是制造业带动作用转弱,生产服务业可以接续。进入新常态,工业发展的支撑效应趋于平缓,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我们在继续做强第二产业、壮大实体经济的同时,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区域服务业中心城市,全面提升服务业拉动力。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2%,提高1.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幅达到12%。三是传统要素优势支撑转弱,创新优势可以接续。新常态下,土地等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减,传统要素仅有规模没有质量。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行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加快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去年我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73%;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31.6%和40%;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两院院士51人,国家千人计划93人。2010年以来,我市常住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年均增长3.57%,人才红利正逐步取代人口红利。
“新”与“旧”的辩证关系。新常态下,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就在于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一方面做到“求新不恋旧”。青岛产业基础比较好,但我们不吃老本,积极求新求变,抢占新兴业态发展先机,着力推进十条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链、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方米工程、现代农业十大工程和十大新兴产业。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我们研究推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努力发掘“身边的新增长点”。去年我市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20.2%,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7%,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做到“喜新不厌旧”。一些传统优势产业是我们的“家底”,总量大、吸纳就业多,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我们对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创新科技、产品、管理、商业模式,在改造提升上下功夫。海尔集团抢抓互联网时代机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球营业额突破2000亿元,连续六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信集团则坚持实施创新战略,去年率先推出激光影院产品,抢占了激光电视市场先机,成为引领美国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的“风向标”。
“接”与“创”的辩证关系。新常态下,要构筑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根本的是要靠改革的引领。一方面,抓好推进和落实。我们积极“承接”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确定责任单位,形成改革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改革走对路、走正路。截至目前,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11次会议部署的44项专项改革意见和方案,除6项不需要我市落实的外,我市已经出台有关实施方案或研究审议22项,16项正在推进落实,42项国家、省级改革试点项目已经全部出台方案或举措。我们按照中央要求,积极复制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制定了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转变职能清单、市场监管清单、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四张清单”,全面推进清权、厘权、放权,去年行政权力事项精简53.5%;简政放权释放了巨大红利,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实验室等一批项目最终在青岛落地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基层探索,结合实际“创造”新经验,努力从实践中寻找路径,更好地推动改革发展。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对符合改革方向、顺应人民需要、适宜地方推动的改革,积极先行先试。我们聚焦重点功能区,推进改革创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大部制组织结构,委托下放70多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推进改革试点29项;在蓝色硅谷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科技体制改革试点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在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出台了首批35项创新政策,成功举办“2014金家岭财富论坛”等高端论坛。
“出”与“进”的辩证关系。新常态下,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我们统筹兼顾“出”与“进”的关系,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经济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走出去”上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鼓励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市场,支持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加快产业、企业、装备“走出去”步伐,优化出口结构;去年我市完成进出口增长2.5%,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突破20亿美元。在“引进来”上坚持高水平。由过去单纯的引进资金和技术,转向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我们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来吸引外资,把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外资引进来,特别是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引进研发中心、结算中心、交易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通过引进高质量的外资,带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高端人才;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