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信息服务十分关键。信息,简而言之,就是有用的消息。理论上而言,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公共信息,这类信息具有外部性、非排他性,即信息发布后,谁都可以使用,很难监督谁使用了或谁没有使用,也很难索取使用费用,只能由政府提供,企业不会参与这类信息的搜集和发布,比如天气预报、各个行业的基础信息等;另一类是非公共信息(即私人信息,或私人企业信息),这类信息不拟公开发布,有些属于商业秘密,只能由企业或生产者自身获取,然后用于其生产经营决策。
信息在农户生产经营决策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对于2亿多“小农户”,必须保证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农户手中,同时也要求农户能够利用好信息,这是“小农户”应对“大市场”的选择。近年来,针对个别农产品价格的较大波动,有些观点认为是由于农户不知道该种什么、种多少,只能“一窝蜂上,一窝蜂下”。有些人把农户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来源,总结为“看邻居”或“看过去”,或去年什么挣钱,今年就生产什么。实际上,这些认识是不全面的。即使信息完备,由于资源、技术、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收入、需求、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价格仍然可能会波动。
理论上看,预期价格是决策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农民真正需要的是决策能力。这对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而言是很难的。因而,才出现当预期到价格上升时,风险偏好型农户就可能将其手头的全部资金或耕地等资源用于扩大生产,即使比较谨慎的农户也可能会扩大规模,这样就会带来下一步的供过于求,导致未来价格下跌。相反,在预期价格下跌时,又会做出相反的决策,导致未来价格上涨。这样放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上述现象涉及到小农户如何利用好市场信息,从而为决策服务的问题。作为地方政府,不可能为一家一户做决策,只能尽最大努力提供国内外更多的生产、需求、流通、价格等信息。
引导农户利用好市场信息,保证信息能为农户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应该成为地方政府信息工作的重要目标。
一是从“用得上”和“用得起”角度看。近年来,地方政府已经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速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包括“四电一站”建设、三网融合建设等。农业部门也在一些地区试点了农村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以本地主导产品为主的、不同区域(本乡镇、本县、本省和全国甚至全球)的产品生产、产量和价格等信息,并不断提供未来行情走势的预测分析。
二是从“用得好”角度看。要鼓励农户联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通过集体的力量,通过合作社中的“能人”效应,带动一家一户的生产和经营,变个体决策为集体决策,减少决策失误。政府不能代替农户做决策,但合作社可以“代替”农户做决策,指导农户扩大或缩小规模。相对而言,合作社可以更好地获取并分析利用相关信息。韩国的实践表明,合作社不仅是技术和营销的合作,在生产决策方面合作社也能发挥很大作用。
三是从决策失误的回避看。即使决策失误,形成产品“过剩”,政府也要通过储备补贴等方式的支持,让农产品能够“销得出、储得下”,同时争取能够让农户“出名牌、售高价”。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在农户自身综合能力没有得到较高提升的情况下,政府就可以在这些方面做好服务,特别是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平台沟通供需双方,从而达成交易,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农产品鼓励农户或农民合作社经过简单包装或加工后,通过电子商务直接销售。
我们也必须看到,从长期来看,农户自己的决策能力必须提高,这固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求不断加强对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市场经济知识、生产经营知识和信息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