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谭观银:从曲尺小水果看特色农业效应

2014-07-16 15:07:56  来源:本网  作者:谭观银

(作者:重庆市巫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曲尺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城以西11公里处的三峡库区,南依建平乡、铜鼓镇,北接奉节县,西抵大溪乡,东邻巫峡镇,幅员面积117平方公里,辖11个村(居)83个社597018700多人,拥有耕地1.5万亩。曲尺是移民大乡,移民搬迁中,生产安置3728人,生活安置3061人,外迁1422人,成库蓄水后,淹没房屋6.4、耕地3900余亩。原有沃土被淹、土地减少,现有土地贫瘠、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曾一度时间,部分移民越级上访、聚集闹事,是库区远近闻名的“动荡乡”。

为实施“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战略,2003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识到发展小水果的巨大潜力,研究制定“三个万亩”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几届班子始终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紧紧围绕“打造库区最美花果之乡”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兴乡”战略,探索出一条以发展产业保稳定、以稳定产业促发展的好路子,老百姓安居乐业,多年无人闹事上访,实现了从“动荡乡”到“和谐幸福之乡”的嬗变。

2012年,曲尺乡李子收入5400多万元,桃子900多万元,枇杷450多万元,樱桃、草莓、葡萄等450多万元,柑橘收入2800多万元。这一串串真金白银,正是曲尺乡大力实施“三个万亩”特色产业,着力建设“库区小水果之乡”的效应所在。

一是规模化种植以企业和大户为重点,引导农户全面参与,“三个万亩”特色产业立体化模式基本形成。在海拔500以下低山地带,万亩柑橘7000亩达丰产期,年产7000多吨,产值2800多万元;在海拔500-800中山地带,万亩李、桃等小水果7000亩达丰产期,年产12400多吨,产值 7000多万元;在海拔800以上高山地带,2500亩核桃100亩达丰产期,年产100多吨,产值200多万元;发展蔬菜大棚350个,林下套种豌胡豆,万亩时令蔬菜 8000亩达丰产期,年产5000余吨,产值1000多万元。

二是产业化经营。以效益为中心,建好苗圃基地30亩,与西南大学校地合作,积极实施定向培训和选优提纯工程,强力推进水果品质升级换代;建立与企业、协会、市场的“订单”、“互通”、“联姻”机制,积极引导农户融入市场,打捆使用涉农资金,建好水果交易市场和保鲜冻库;整合项目资金2亿余元,先后对巫曲路、政府至权发村、朝阳居民点37公里道路硬化,新建南大路等通村公路35公里、龙洞等村下河道路32公里、权发等村通社通户公路85公里,新建饮水池127口、渠堰18公里,实现全部农网改造、所有农户同网同价,实施森林工程和石漠化治理,种植林木300万株、新增绿地5.5万亩、新建排水管网35公里、疏通排水沟渠180公里,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设施条件。

三是品牌化营销。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水果仓储加工中心,对“纽荷尔”进行清洗、选果、打腊等深加工;申报并成功注册“巫山纽荷尔”、“巫山脆李”等国家地理商标,全力提升水果包装品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超市”模式,组建曲尺农业综合开发等8家公司、宝子滩土李子等12个专业合作社、经纪人120名,将柑园200多亩盛产期脆李和周边300多个大户连片管理,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并拓通小水果在重庆、成都、武汉、贵阳等大中城市的营销网络,充分发挥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把“巫山脆李”、“巫山纽荷尔”打造成全国优质品牌。

四是链条化延伸。以增收为目的,成功举办李花节2届,接待观光游客8万余人,为乡村旅游和水果促销造势,带来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利用地理、生态和资源优势,启动柑园旅游组团建设,开办农家乐20个,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创收500多万元,春赏李花和桃花,夏品油桃和李子,秋采葡萄和核桃,冬尝蜜桔和纽荷尔,实现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高度融合,延伸了水果产业链条,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全乡农业总收入14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95元,果蔬产业达农业总产值的70%

立足于本地资源,紧盯住市场需求,致力于特色产业发展,坚持走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之路,这是曲尺乡科学发展生态农业的精髓。

形成特色产业,必须要有“责任意识”。乡党委、政府对小水果情有独钟,耐心细致地向群众推广种植、总结经验,坚持发挥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原柑园村支部书记陈正富,是种小水果发家致富的带头人。20世纪90年代,他往返数百里,到处学嫁接、搞改良、开荒山、建果园,几年时间就成了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在他的带动下,周边80多家农户种小水果500余亩。2004年,继任支部书记李德喜和村主任陈文明,带头栽李子、油桃、纽荷尔30余亩,年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们带领全体社员重点发展李、桃、枇杷、柑橘等特色小水果5000亩,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过上幸福安稳生活。

目前,该村开办农家乐10个,在县城及京成渝等大都市购房205套,城区购房户数达到60%,成为三峡库区“移民新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形成特色产业,必须要有“产业意识”。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长江生态工程、长江柑橘产业带、三峡后扶、退耕还林等机遇,充分利用人力、土地、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三个万亩”特色产业和“四季花果香”特色乡村旅游规划,积极破解移民后遗症和“库区产业空虚化”,特别坚持典型引路,着力集约发展,实现规模经济,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柑园6社彭德汉,2001年试种柑橘、李子和油桃13亩,第二年挂果,第三年毛收入5万元,如今年收入15 万多元,不仅在县城购电梯房,而且在北京买花园洋房。当调研组路过其家时,他兴奋地说,开年又可在新城购套电梯房了。柑园5社彭文军,2005年栽李树3亩,次年收入1.5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庚即承包周边农户旱田10亩,栽李、桃和纽荷尔1000株,2008年收入10万余元,2009年建水泥房1栋,2011年在县城购电梯房1套。柑园1社张兴学,经乡村领导耐心引导,2006年开始种桃、李和柑橘,20088亩地收入4万多元。于是,他一边发动20多家农户连片栽种李树250亩,一边经营县城水果批发门市,并打开成都销路,2012年上半年销售李子95吨,净赚50余万元。

目前,该乡凡是适宜种小水果的地方都栽上了果树,仅李子一项收入,长江两岸万元以上者户户皆是,5万元以上的大户31个,其中10万元以上的10个。

形成特色产业,必须要有“民本意识”。乡党委、政府研究出台《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办法》,采取优先立项、财政补助、以奖代补、政府奖励、信贷贴息等方式,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在改造县城至乡政府公路和柑园村经济旅游路时,争取县移民、交通部门支持,圆满完成路面改扩建和硬化任务;在发展乡村旅游上,与县旅游、扶贫、移民部门通力合作、精心组织,成功举办李花节,大力推介“巫山脆李”等特色品牌,提高了小水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帮乡扶贫上,争取县人大机关、法院、工商等部门协调资金,着力解决特色产业基金、农家乐配套设施、人畜饮水和通村通户等产业发展“瓶颈”;在“代表主题活动”中,乡人大组织乡村干部和种植大户代表,远赴四川茂县、汉源九襄、陕西平利考察学习,返回后发动群众积极进行品种改良,促使农户管理技术提档升级。

当前,市委将巫山科学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全力建设全市重要生态产品基地、重要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效益农业高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抓规模,以“转”活农。特色农业只有形成特色显著、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产业群,才能有效带动区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转换产业结构,激发内在动力。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坚持立体发展,不断扩大特色农业种植养殖比重。在庙宇、官渡、福田、大昌等传统农业区稳定粮油面积,提高粮油产量,大规模种植高淀粉甘薯,切实做大“黛溪粉条”产业;在曲尺、大溪、培石、抱龙等地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小水果和时令蔬菜,切实做强小水果和蔬菜产业;在笃坪、官阳、骡坪、红椿等高山乡稳定烤烟生产,大力发展中药材和家禽、山羊、黄牛等养殖业,切实做好中药材和畜牧产业。要转换土地流转,激活发展潜力。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让土地集中向种植能手、饲养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用地复垦、“地票交易”、“三权抵押”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领域流动,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转换经营方式,彰显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服务组织、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抓品牌,以“工”促农。品牌是特色农业走向市场、扩大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金钥匙。要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反哺力。围绕“招商引资膨胀总量,深化改革盘活存量,强化管理提升质量,开拓市场扩大销量”的总体思路,加大产企合作,引进大批农业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提高“生态工业”软实力,促进财政增收和农村发展。要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助推力。按照“公司+基地、基地+组织、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精细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全县种植养殖业快速发展,催生包装、物流等新兴行业迅速扩张,带动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要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影响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更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进村落户,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问题;加强营销力度,发展壮大“巫山脆李”、“巫山纽荷尔”、“巫峡洋芋”等特色品牌,快速推动特色农副产品走出库区、走进都市、走向全国。

抓科技,以“技”富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农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富农之路。要“软”“硬”并重。认真编制《现代农业总体规划(2013-2017年)》,严格落实《关于大力发展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不断充实县乡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力量,全力建设5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50个千亩级现代农业生态园、500个百亩级特色效益农业精品园,努力提升示范园区的科技水平。要“产研”并举。积极鼓励科研院所、科技推广机构与校地联姻、与农户牵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到农户和田间地头,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切实增强特色农业辐射带动功能。要实施“能人兴村”战略。深入开展移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大力培养发展经济能手、群众致富帮手、处理问题高手、善于竞争强手“四手能人”,“学一门技术,养一家老小,富一方群众”,全面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抓龙头,以“市”带农。推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必须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强势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经销龙头企业,以大企业促大产业、大市场促大发展。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融资力度,争取市上加大对库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资金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对边远贫困地区搭建融资平台,出台金融扶持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加投资和融资方式,简化投资和融资程序,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要提升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来巫投资,大力支持市、县内农业产业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发展规模化加工营销,形成一批名副其实的龙头产业。要消除农业产业化制度障碍,建立完善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机制,大力推动特色农产品进军城市超市,切实畅通“农商、农超、农餐”对接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实现“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努力创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商促农”的特色效益农业加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好路子。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