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书记)
重庆市黔江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扶贫开发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全力打造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示范区。
一、以梯度转移为路径,确保群众搬得出
(一)因地制宜实行梯度安置
坚持“高搬低”、“远转近”和群众自愿、节约用地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实行进黔江主城安置、集镇安置、农民新村安置,靠近公路沿线、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安置,因地制宜、灵活分散安置,确保搬迁群众梯度转移。未来三年计划实施进城安置0.5万人、进集镇安置1万人、进农民新村安置1万人、其它方式安置1万人,其中2013年启动搬迁1.4万人,2014年启动搬迁1万人,2015年启动搬迁1.1万人,确保在2017年前完成搬迁3.5万人,力争完成搬迁5万人。
(二)加大投入确保应搬尽搬
在国市补助政策的基础上,按搬迁对象每人2000元的标准安排区级财政配套资金,实行差异化的补助标准。对农村低保户、建卡贫困户和D级危房户建房补助统一提高到每户25000元,其它农户提高到每户15000元。对特别困难的搬迁农户,可再从“爱心助迁”募捐、社会捐赠以及区级财政等其它资金中给予特殊支持。对贫困搬迁户给予担保公司担保和银行“三权”抵押贷款支持,由区财政通过扶贫资金给予适当担保费补助和扶贫小额到户贷款贴息。
(三)示范带动实现有序搬迁
沙坝乡万庆村、小南海镇新建村、马喇镇高炉村、石会镇中元村等10个村实施高山扶贫整体搬迁。发展后续产业基地1.5万亩、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个、专业合作社35个。打造小南海镇后坝村、水市乡双福村等5个以果园采摘、民俗风情、避暑养生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亮点突出的近郊街道镇乡创建2~3个市级集中示范点,30个街道镇乡均确定1~2个区级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示范创建点,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带动更多群众搬出大山。
二、以设施配套为基础,确保群众稳得住
(一)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户户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广播电视的要求,加快搬迁安置区(点)水、电、路、气、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将石会、濯水、阿蓬江、马喇4个市级中心镇和蓬东等12个乡镇作为小城镇过境公路改造范围,硬化特色产业路、景区路,在户与户之间硬化连户路,方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出行。加快推进整乡人饮工程,解决搬迁群众饮水难题。加快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二)配套公共服务
充分利用集镇、农民新村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在相对集中的搬迁安置区(点),规划建设文体活动中心、便民商业网点、垃圾收运站、便民办事点、农家书屋、医务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购物、就医、子女入园入学、学习科技文化、办理社会事务等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
(三)强化政策落实
不折不扣落实资金补助、土地房屋、后续发展、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举家转户进城、进集镇安置的搬迁对象除享受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外,同时享受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赋予的社会保障、公租房配租、职业教育与就业培训、子女入学、中职就学免费等相关待遇。按照“资金打捆、用途集中”的原则,整合力量推进安置区(点)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公共服务建设,确保搬迁群众政策受益最大化。动员干部群众参与搬迁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三、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确保群众能致富
(一)发展效益农业
充分利用安置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蚕桑、烤烟、生猪、奶牛、银耳、蔬菜、全株玉米、猕猴桃、土蛋鸡等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确保每个搬迁户有1项相对稳定的增收项目。依托浙江桐乡丝绸工业整体迁入黔江、黔江卷烟厂“退城入园”、雨润肉类屠宰深加工和黔江区农业投资公司、朵朵润尔公司、天翼牧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促进迁出地生态、土地、旅游等闲置资源流转利用。
(二)繁荣乡村旅游
做亮避暑纳凉乡村旅游,主推“清新清凉黔江、避暑纳凉天堂”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古镇休闲度假游、土家水乡画卷游、“QQ农场”体验游、高山纳凉养生游、森林探险避暑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地质奇观体验游,力争在小南海、水市等镇乡发展避暑纳凉乡村旅游户200户以上,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强化技能培训
区人力社保局牵头提出安置区搬迁群众技能培训计划,区农业、教育、扶贫等部门具体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职教扶贫”培训活动,强化对搬迁群众的特色种养殖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创业就业。
四、以机制创新为抓手,确保发展可持续
(一)生态保护机制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融入高山扶贫搬迁工作全过程。对复垦宅基地、原有耕作地实施退耕还林,用于发展薪碳林、速丰林、经果林。在交通便利地带,鼓励大户承包规模栽植桑园。提倡依山就势建房,保持自然风貌,对安置区域实施补植补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民主管理机制
在搬迁安置方式和安置点选择、安置房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着力在引导帮助上下工夫。在民房风格上,设计多套符合当地习俗、体现民族特色的农房户型,供农户自主选择。在建设管理上,集中民智、依靠民力,创新民情调研会、联席碰头会、议事决策会、推进协调会、监督评议会等“五会”制度,激发搬迁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文明创建机制
结合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强安置区绿化、净化、亮化建设,打造整洁美观新家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土家摆手舞、坝坝舞等群众健身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评选“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每一个搬迁安置区都建成文明、幸福的安置区。
编辑:小鱼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