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距很大,总体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仍处在欠发达阶段,必须清醒认识重庆实际,顺应时代要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完善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群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凸显主城交通、金融、商贸物流、科技教育等枢纽和中心作用,增强在内陆地区的集聚辐射能力,发挥在市域城镇集群中的核心引领功能。强力启动和推进十大新兴商务集聚区、21个大型聚居区建设,确保片区开发上水平、上档次,切实拉开“二环时代”全面开发格局。
着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支持指导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尽快拓展城市骨架,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发挥对外开放引领和对周边地区产业传递、交通联系、服务分担等重要功能。尤其围绕把万州建成超百万人口的重庆第二大城市目标,推进江南新区、滨湖环湖地区和工业园区开发。
全面推动区县城提档升级。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完善新兴组团居住、商务、交通等服务配套,引导人口向新区集聚,构建大都市连绵带。有序推进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改造,注重传统风貌保护。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县发展成为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
切实提高小城镇运行保障能力。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原则,集中打造100个左右的中心镇,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小城镇发展。增强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聚集促进消费扩张、驱动内需增长。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夯实基础,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江北机场第三跑道和东航站楼建设,提升万州、黔江机场营运水平,开工建设巫山机场,尽快形成“一大三小”机场格局;推进主城果园、万州新田、涪陵龙头山等重点港口建设,强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以“一环六线”轨道交通网络为重点,加快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实现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突破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以加密内环与外环纵向连接道路建设为重点,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建成一批桥梁隧道、快速干路、城市立交和换乘枢纽;大力推进生态环保体系建设,健全污水、垃圾处理和脱硫设施,新建一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统筹建好地下管网。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配套,建设一批科教文化、卫生体育、商贸物流、消防等公共设施,着力夯实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进一步完善城镇水电气讯等配套,提高城镇公共安全、应急保障水平;推动中心镇“561工程”项目建设。
加强利民便民设施建设。全力推进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完善公租房外部配套设施,解决200万名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注重精细化管理,完善人性化设施,加快建设一批人行过街通道、无障碍通道、停车场、公厕等设施。
注重品质,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和山水园林特色
凸显建设品位。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融入城乡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强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设计,更加注重凸显建筑风格,提升住房品质;加强统筹协调,保护生态自然,实施集约节约,形成与城镇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相适应、相协调的建设模式。
力显绿色生态。秉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理念,统筹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切实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小区,提高建筑智能化水平。建立标志性公共开放空间,建造城市绿色商业带,创造高尚优美的商业文化休闲空间,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落后技术淘汰力度和新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推进建筑节能“一票否决权”。在建设系统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彰显文化内涵。围绕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务集聚区及重要地段建设,建成一批具有现代水准的标志性建筑。优化城市滨江、依山地带景观,增加开敞空间,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和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以人为本,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着力彰显特有的“山城”、“江城”风貌和历史文化内涵。
优化机制,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大合力
锤炼高素质队伍。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营造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
探索高效率机制。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力量,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强大合力,及时解决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开展高质量调研。全面收集整理城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