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总在不断扩大,这个趋势到现在还没有停下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巨大障碍。要切实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先弄清楚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何在?
下面,让我们从三种资本概念谈起。
(一)三种资本概念
在经济学里,有三种资本概念。
第一种资本概念叫物质资本,这是传统的说法。货币投入转化为生产资料,包括厂房、设备、原材料等,都是物质资本。
第二种资本概念叫人力资本。由体现在人身上的技术水平、知识、智慧、经验所构成。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内发展起来的。从这时起,一般都认为,财富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创造的,而且人力资本往往比物质资本更重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的工厂、桥梁、港口被炸坏了,可是战后经济很快恢复了,原因是:物质资本虽然损坏了,但人力资本还在,人力资本对经济振兴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种资本概念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理论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内发展起来的。这跟我们现在报纸上提到的不是一回事。现在报纸上使用的“社会资本”指的是民间资本,也就是民间的货币资金。经济学里的社会资本指的是无形资本,是人际关系,是人的信誉。比如说,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的经济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因为广东有充足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在哪里?港澳同胞、华人华侨等都是广东人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浙江经济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家庭关系、家族关系、同乡关系都是浙江人的社会资本。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三种资本的结合创造了财富。目前中国城乡比较,三种资本中的任何一种资本都是城市占优势,农村居于劣势。
1.以物质资本来说,城里的土地是国有的,祖传的房屋有产权,有房产证,可以用于抵押。如果城里人要创业,房产证一抵押,一笔钱就到手了,可以用于投资,作坊、商店就开起来了。农民到现在为止,土地是集体所有的,除改革试验区以外,承包地和宅基地都不能抵押,自己盖的房子再好,也没有房产证,不能抵押。农民是没有物质资本的。我带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查组在农村调查。农民就说: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为什么能抵押?而我们在宅基地上盖的房子不能抵押,不能转让,连出租都难。出租为什么难?农民说:因为我没有产权,心中没底。租给外乡人住,他赖着不走,怎么办?他不交房租又怎么办?要出租,只能租给亲戚朋友住,房租很少。有的农民外出打工了,工作稳定了,老婆孩子带走了,房子锁上了。于是产生了“两个老鼠”的故事:老婆孩子也进城了,房子由一把锁锁住,变成了老鼠窝,第一个“老鼠”出来了。他们到城里以后,两手空空,没有房子住,在居民楼找地下室住。于是就有了一种称呼,叫“鼠族”,指这些农民工像老鼠一样,整天过地下生活。
怎么让农民持有物质资本?除了他自己在农业、畜牧业、多种经营中有资本积累而外,最主要的是要进行土地确权。土地确权首先是保护农民的权益,不得被侵占。土地确权还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土地确权后,实行三权三证: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宅基地的使用权、农民在宅基地上所盖房子的房产权,这是三权。要给三权发证,权证可以抵押。抵押跟质押是不一样的。什么叫质押?当铺是最典型的,我要去借钱,皮大衣一脱,手镯一放,东西放在那里,钱借到了,这叫质押。抵押不同,房子你照住,土地你照耕,产权证一交就行了,这叫抵押。到时,你不还钱怎么办?通过法院解决。这是让农民持有物质资本的一个重要方式。
2.再看人力资本的状况。农民的人力资本弱,怎么办?这是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的。城里的学校,投资多,经费足,师资好,设备也齐全。农村的孩子上学,学校差,设备差,师资力量又不足,这样,将来升高中的比例,农村显然小,城市显然大;上大学的比例,城里的学生比农村的更要高得多。
这种情况要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一定要均衡化。有些地方正在拟定教育改革方案。那是一个中等发达程度的县。方案是:村里今后一般只办幼儿园,有的也办小学,仅限于小学一二三年级,因孩子太小,在村里办,可以走读。小学(或小学高年级)加初中,都在县城和乡镇所在地办,可以走读,但走读离家太远,学生可以寄宿在亲戚朋友家,也可以住校。贫困家庭的孩子住校,食宿费用全免。有校车,一个星期开两趟,接一次送一次,又安全又好。高中则在县城办,一律住校,便于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城乡教育质量就渐渐拉平了。农村孩子有更多机会升学,升学可以改变将来职业。最近我带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查组在内蒙通辽市扎鲁特旗调查,那里把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农牧民的孩子一律在城里的寄宿学校(小学和初中),全部免费。他们把这样的学校称作“教育特区”。
3.怎样增加农民的社会资本?要知道,城里人的社会资本比农民多。城里人,如果想闯荡市场,自己创业,总有熟人,什么“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帮一把,拉一把。农民的社会资本少,特别是住在山沟里的农民,谁也不认得,对市场经济也不熟悉。在这方面,应当学温州人当初的做法:鼓励农民出来,让他们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拼搏,创业。总之,社会资本要靠自己去寻找,去积累。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信誉。信誉是自己挣来的。一个人有信誉,这就有了最大的社会资本。别人信任你,你就可以在市场经济中施展才能了。常言说得好,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会,大富靠智慧。这是有道理的。现在可以补充一句:无论小富、中富、大富,都要靠信誉。没有信誉,谁相信你?谁来帮你?“你骗了所有的人,最后你发现,你被所有的人骗了!”
(二)二次分配的作用
市场调节下的分配被称为一次分配,政府调节下的分配被称为二次分配。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是: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补。也就是说,如果市场调节下的分配形成收入差距过大,通过政府调节,收入差距将会缩小。但中国存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却进一步扩大了这个差距。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由于社会保障不一样。到现在为止,城市的职工公费医疗,而农民是合作医疗,这就有差距。二次分配还包含了教育、卫生、文化、公共服务经费的配置:给农村的少,给城市的多。这些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要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要使得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公共服务经费趋向均衡配置。
(三)能人外迁和弱者沉淀
这是农村的现状。村里凡是有本事的人、同城里有关系的人,都进城了,做工的做工,开作坊的开作坊,做买卖的做买卖。留在农村的是老弱病残。如果自己还在种地,产量低、收入少。农村跟城市相比,收入差距怎么不扩大呢?
收入差距问题怎么办?能人外迁是对的。能人外迁后,愿意在外面长期工作的,听其自愿;愿意回乡工作和创业的,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愿意回来。
弱者沉淀怎么办?老弱病残留在农村,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把土地流转出去,因为他们自己种地,土地收益率太低,土地利用效率也太低。如果在土地流转的同时给他们安置,他们的收入肯定比自己种地还多。此外,社会救济也应跟上去。这是下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今后谁来种田
能人到城里做工去了,开店、开作坊去了,弱者的土地又转包、租赁或转让了,明天谁来种田?散户始终存在,要听其自愿。今后种田的主要是三种人:
一种是种植能手,种植大户。他们通过转包、租赁的办法,把自己的耕地面积扩大了。我们在湖北调查,农田种植大户,最多的租了一、两万亩地,雇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工人,全部机械化运作,规模经营。农民把土地租出去以后,有的进城打工了,有的做生意去了,有的被种植大户雇用了,他们得到了租金、工资或其他外出劳动的收入。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分专业的。我带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查组,最近三次到重庆调查,发现农村中有柑橘、西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农民自己组成,土地入股、民主管理、账目公开,领导人是选出来的。这种情况下,农民能把土地经营得更好。
三是农业企业下农村。农业企业下乡租土地,采用高新技术,投资建设灌溉系统,改良土壤,引进国外新品种。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隔海就是海南省。那里干旱,没有大河,靠台风吃饭,产量很低。一亩地种粮食收入才三、四百块钱。后来,农业企业下乡,其中有民营企业,有港资企业,还有台资企业,从农民手中租到土地,规模经营。种什么呢?最适合种热带水果,所以大量种菠萝。现在徐闻的菠萝产量占全国菠萝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一亩地的租金是几百斤粮食,要钱就换成钱。土地租给企业后,要出去打工就去打工,不去打工就留在当地,同农业企业签合同,当合同工,根据你的技术水平,干一个月付一个月的工资。这样,农民生活改善了。公司投资,打深井、喷灌。城郊有一片土地,上万亩。挂了个大牌子,连地名都改了,这里叫“菠萝的海”。第二个例子,就是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家民营农业公司在这里经营果园,种梨,引进的是韩国的品种。业主告诉我们,种梨树,一亩地有五万元的收入,种粮食才一千元收入。
所以说,农业企业下乡很重要,他们带资本下乡,带技术下乡。为了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对农业进行投资,今后要从单向城乡一体化(指农民进城)走向双向城乡一体化(指愿意来农村经营的来农村,愿意进城打工的就到城市去),这样,不仅农业生产率会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