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中共重庆市财政局局长
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过得更好。加大力度改善民生,是十八大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的明确要求。”十八大代表、重庆市财政局局长刘伟说,改善民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光是加大投入这么简单,还须正确处理好4个关系。
经济与财政的关系
既要雪中送炭,又要锦上添花
经济实力决定财政实力,经济强,财力才会强,才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民生。反过来,财政也具有反作用力,运用得当,也会助推经济实力的增强。
“扶持经济必须把握好‘取’和‘予’的关系,促进财经良性互动。”刘伟说,一方面,要强化税收征管,坚持应收尽收,避免财政收入“跑冒滴漏”;另一方面,要合理分配支出,在保法定、保重点、保民生的同时,还要将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刺激经济增长,通过财税优惠政策的支持、引导和刺激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做大、做实、做强,不断夯实财源基础。
特别是在当前严峻而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财政更要舍得投入,多打提振经济的“组合拳”,帮助实体经济“爬坡过坎”,渡过难关,进一步稳固财源,做大分配盘子。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既要着眼需求,又要稳步推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追求科学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不计代价、不留余地的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刘伟说。
他认为,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财政一方面要着眼当前的需求,加大投入力度,让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一方面,又要切合实际、稳步推进,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把推进的力度和财力的承受度结合起来,不过高允诺期望值,避免“放空炮”,真正做到“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
刘伟强调,在加强政府债务管控上,财政部门既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适度举债的客观需要,又要建立“统计、评价、预警”的债务风险管控体系,高度关注债务风险是否可控,保障资金安全,降低债务风险。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既要充分保障,又要对症下药
刘伟说,针对老百姓最关心最期待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财政要重视投入,要对已出台的各项民生政策进行梳理,找准“短板”,查漏补缺,做到应保尽保、充分保障到位。但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制度设计,对症下药,提高民生政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避免“泛民生”、“被民生”现象。
“比如,低保标准是不是提得越高越好,覆盖面是不是越广越好?”刘伟说,如果一味地加大投入,把低保标准提得很高,一些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而生活的人,就会想尽办法混入低保群体,这就有可能影响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刘伟看来,加大民生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可厚非,但不能盲目地急着把钱花出去,必须建立在一个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让惠民政策更具有针对性。把钱都用在刀刃上,让真正困难的群体享受到更多实惠,让有条件就业创业、有可能“扶一把就能站起来”的人先摆脱困境。
全局与个体的关系
既要兼顾各方,又要突出重点
“当前,财政依然面临较为沉重的支出压力,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必须着眼新形势、新要求,做好统筹平衡,既总揽全局、兼顾各方,又立足关键、突出重点。”刘伟说。
他认为,尤其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财政既要加强统筹,又要区别对待。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区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区别、梯度化的财税扶持,增强区县自身“造血”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性转移支付制度,保障资源有限、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他高兴地说出一串数字:“十一五”期间,重庆财政民生支出从2006年的269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1418亿元,增长了4倍多,解决了一系列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难题;18个贫困区县人均财力从3.1万元提高到8.8万元,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