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刘奇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走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2012-09-28 15:38:08  来源:《求是》  作者:刘奇葆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当前,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就是要着眼实现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总结和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教训,解决当前四川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准确把握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科学内涵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基本取向是加快发展,增强发展的持久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最现实的选择。“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把大量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不仅会带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资需求,还将带来分配关系的调整,把蕴藏在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巨大内需潜力激活释放出来,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支撑性的作用。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内在要求是转型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强调在“新型”上下功夫,转型提升是题中之义。四川作为后发地区,在发展模式上不能重复粗放增长的老路,必须高点起步、高端切入,以较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支撑和推动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关键之举是改革突破,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二元体制壁垒导致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不能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就是要把农村和城镇发展作为统一的整体,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解开“三农”问题最核心的症结。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必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核心支撑是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竞争力和质量效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要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和突破。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必须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改变低端低效的粗放增长,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涵盖城市与农村两大领域,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实施这一战略,要突出“互动”、“统筹”、“协调”的理念,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产业与城市、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开发与保护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有效解决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协调带来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体现到推动四川发展之中。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也是统筹城乡的基础。我们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把握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工业化道路。

鲜明确立“产业兴省”理念,以产业优势奠定四川在现代化格局中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国将最终形成几个大的区域经济板块。四川是西部大省,在发展定位上要把握这个趋势,致力于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要着眼建设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用几年时间集中力量把产业做强,形成产业优势,增强吸引各种要素的能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工业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在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上抢占先机。要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把有选择性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阶段推进工业化的一个高端切入点。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办科研院所和研发中心,抓技术创新,推动一批重点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要实现有效益的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不是一定要淘汰传统产业。要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和产品高端化,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壮大人才队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承接重大产业转移,以引进高端现代产业促进转型升级。四川处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阶段,处在要素集聚效应大于要素扩散效应阶段,引进发展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将居于重要地位。要抓住时机、主动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打造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平台。招大引强,争取更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投资四川,推动与央企的合作由资源开发向产业发展转变,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抓住世界经济调整机遇,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方向,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集中集群集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降低企业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整体竞争力。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实现工业空间布局上的集中。推进园区内产业组织方式转变,围绕主导产业搞好配套发展,提高园区内企业间、产业间的关联度,打造产业集群。大力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要素集约水平,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Page/

三、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必须同步解决“三农”问题,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必须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特征,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粗放城镇化”;必须用科学规划引领和保障,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主体,避免鞭赶进城的“被动城镇化”,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加强总体谋划和规划统筹,科学构建全省城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基本框架。城镇体系要与区域发展定位相一致,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使全省城市网络的主体骨架与全省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加强各种规划的统筹,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文化保护等规划相衔接。科学确定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省域城镇体系。前瞻性地定位未来城乡发展的形态,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整体来规划,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准确把握和落实“产城一体”的要求,推动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强化“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理念,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协调和处理好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区,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把园区建设成为既是产业新城、又是城市新区的“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

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有序拓展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综合考虑城市未来发展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多重因素,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科学规划城市新区。处理好城市新区与旧城改造的关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新区的发展必须有产业的支撑,坚持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展。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定位,把天府新区打造成产城一体、“两化”互动的示范区。

大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把“宜居”放在首位,科学划分城镇功能分区,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与城镇规模、容量相匹配的市政设施,促进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全面配套。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优先考虑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培育浓厚的商业氛围和生活气息。加强城镇管理,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低碳生态城镇和数字化城镇,提高城镇运行管理效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塑造城镇风貌,注重提升城镇品位。

四、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构建现代新型城乡形态

统筹城乡发展要逐步实现城乡规划的一体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起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

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和保护,既可以让他们带着这些权利进城,也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自主流转或处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关系全局,要认真总结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完善措施,鼓励其他地方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给农民更多的选择权。

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解决好人口城镇化问题。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体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中小城市(镇)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改革大城市户籍准入制度,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政策条件。在发挥大中城市作用的同时,重视加强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让更多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解决所谓“半城镇化”的问题,重点要改革社会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共享。

以适度集中居住和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以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为主要抓手,以集中居住为主要居住方式,以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产业和新村互动相融,让农民享受现代生活,建设现代农村。总结地震灾区农村重建、藏区牧民定居、彝区“彝家新寨”建设经验,根据平原、丘陵、山区等特点,因地制宜建设新村,提高农村居民聚居度,优化村落和人口布局。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鼓励探索各类以土地使用权为纽带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的同时,切不可放松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巩固四川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为目标,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不是让农村全部变为城市,而是要让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村在保持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同时又具有现代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水利、农村公路、环境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积极促进城乡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城乡居民的福利差距。

/Page/

五、顺应现代化趋势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主动解决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

积极构建城乡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必须尊重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所有工作都要建立在群众自主自愿基础之上,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完善让群众自主决策、自我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安排,只要是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农民自主作出的选择,就应当尊重。通过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健全村(居)委会、议事会和监委会,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推动基层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随着城镇化和农村集中居住步伐加快,城乡社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要把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全面建立以居住地为核心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管理服务机制。以集中居住区为单元建立新社区,壮大社区力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让社区有组织管事、有制度理事、有人员办事。

切实改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的政府管理,创新和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把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社会建设,以建设民生政府为目标,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引导群众以合法理性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健全社会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综合治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

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繁荣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民主法治素养。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倡导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