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夏占义:强农惠农富农 推进城乡一体化

2012-09-28 15:34:21  来源:《前线》  作者:夏占义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北京的农业产值比重较小,但农业形势的好坏、农民收入的高低、农村发展的快慢直接会影响到城市发展,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的“三农”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我们要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在实践中把握市情、提炼经验、检验政策、提高认识。我们要按照增投入、强基础、促发展、惠民生、创和谐、保稳定的总体思路,深化改革,创新

机制,凝聚力量,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强化农业基础作用

农业比较利益低,相对城市快速发展,北京的农业比较利益就更低。但我们仍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因为北京农业地位特殊。特殊在于示范性。不仅仅是农业科技的示范,农产品高端市场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北京作为首都,要在全国示范中央关于“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的决策部署。特殊在于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仅是提供农产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同时也为难于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渠道。特殊在于保障性。近年来部分农产品不时出现紧缺,价格涨幅过大,对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北京作为特大城市,农产品供求偏紧挑战严峻,必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增加有效供给,稳定物价。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就是科技。首都科技智力资源密集,要靠科技,加快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发展高端高效农业,引领示范农业科技进步;要靠科技,破解土地、水等资源供给刚性约束与城乡发展日益增长的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要靠科技,整合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休闲等价值链,结合文化创意,挖掘出更多价值资源。

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我们要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一是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有效整合科技资源,积极对接中央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创新,争取国家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项目在北京落地。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大型种子企业,努力打造世界种业之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不低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水平,农技推广体系基础项目覆盖到所有远郊区县和涉农乡镇,切实改善农技推广工作条件。

二是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丰富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形式,提高区域竞争力,富裕农民。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园区化、集聚化、规模化为方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京郊旅游“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注重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推动沟域经济发展。制定会展农业发展规划,筹办好国际食用菌大会和首届农业嘉年华活动,抓紧筹备园林博览会、世界种子大会、世界葡萄大会,推动会展农业发展。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120万亩农业基础建设和综合开发任务。

三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新建设施农业2.5万亩,新发展基本菜田3万亩,推进“菜篮子”主要产品高产创建。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发挥外地专业性生产优势,鼓励、引导和扶持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到外埠建设蔬菜、畜牧“菜篮子”主要产品生产基地,新增外埠供京蔬菜基地4万亩。加快推进农产品直销示范店建设,推广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社对接等农产品短链直销方式。加快推进北京农产品中央物流园区建设和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建立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打造首都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

/Page/

强化农村战略腹地作用

郊区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腹地,不仅提供资源和空间来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难题,包括城市空间的扩张、流动人口的聚集、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交通大框架的构建,还要靠自身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在主动融入首都城市化进程中,实现高端发展。郊区农村要承担起截流功能,把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符合区域发展要求产业的新增人口聚集在郊区农村,不再向中心城区聚集,以应对大规模的城市人口机械增长,防止流动人口无序聚集。要承担起疏解功能,把中心城区过度聚集的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到郊区农村,通过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功能的疏解实现人口的疏解,缓解中心城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要承担起发展功能,没有郊区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的现代化。通过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乡互促共赢发展。新农村建设要保持农村特点,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改善发展条件。城镇化要充分重视产业园区和农民就业基地建设,使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保障农村转移人口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提升农村腹地战略地位的一条基本途径就是抓住城市发展机遇。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农村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城市体系的构建是农村城镇化的机遇,城市环境治理是农村优化发展环境的机遇。水系治理打造了郊区水岸经济带,生态林管护富裕了山区农民、增加了就业渠道。当前植树造林、降低PM2.5等举措也将是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机遇。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要加快提升郊区生态涵养能力。一是大力拓展绿色空间。加强“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建设。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采取存量建设用地腾退、废弃砂石坑绿化、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年内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0万亩。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推进宜林荒山绿化、中幼林培育、废弃矿山修复等工程。创建绿色城镇、绿色村庄,加强“生态园林、科技园林、人文园林”建设。健全和完善绿化养护长效机制,巩固绿化美化成果。需要强调的是,在拓展绿色空间的过程中,各区县、各单位要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绿岗就业”的理念,从破解首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生态就业的重大意义,坚持在生态建设中吸纳农民就业、在绿色资源管护中促进农民就业、在发展林业产业中拉动农民就业,真正让绿色产业成为实现农民就业、加快农民富裕的新空间。

二是大力发展城乡水务。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加强基层水务管理人员培训,规范基层水务站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推进农村水务社会化。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加快三大水系及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加强重要水源区水资源保护。加大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力度,新建农村雨洪利用工程100处,增加蓄水能力100万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抓好村镇供水,确保饮水安全。

三是大力推进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县、乡镇、村“三级联创”活动。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创新运行管理模式。加强畜禽污染防治和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村水污染物减排。点、线、面相结合,加强进京通道、旅游干线、重点景区等区域的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管理,逐步实现村庄全覆盖。

/Page/

强化农民主体作用

解决好农民问题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基本手段就是巩固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升农民主体地位要注重制度建设。在当前城乡关系大变革过程中,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资本的冲击,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伤害,某种程度上讲,农民利益还处于最主要、最核心也是最需要保护的位置。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提升主体地位要特别注重依法合规。中央连续九年出台1号文件,对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按照中央的统筹安排推进农村改革。要坚守政策和法律的底线,保护和实现农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益不能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而要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要坚决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试点经验要加以集成。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农民转居转非政策都是提升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必须切切实实加以落实。

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我们要加快深化农村重点改革。一是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基本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扎实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和管理新模式,研究制定集体建设用地调整为产业发展用地的具体政策和审批办法。

二是创新乡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深化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村级改革任务。加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规范管理,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完善配套措施。

三是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途径。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开展市级示范社培育创建工作,今年培育创建50家市级示范社。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涉农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

四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有序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积极推进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建设试点。组织开展大学生村官助推农村金融发展行动。扩大无抵押担保、农户小额担保规模。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加强涉农企业融资服务工作,推动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和集合票据。推进大兴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城乡结对共建、镇企村企对接、科技兴农、公益捐助、自愿服务、军民共建等六大行动,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