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历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都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坚持的重要原则。2011年,湖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828元,正处在统筹区域发展重要阶段,同时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和深入实施湘西地区新一轮开发战略为协调区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区域成功开发经验的综合介绍,为湖南深入实施新一轮湘西地区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一、国外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经历过或正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挑战。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各国政府均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政府职能。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性以及发展实际,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各种政府干预的政策。一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各国从区域经济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特点出发,根据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制定了长期的发展规划。如日本在北海道的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视规划。北海道的开发有专门的综合开发计划,每一期综合开发计划都有一个重点,如第一期重点是开发资源和振兴产业,第二期是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二是设立专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构。为确保区域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各国政府都设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区域规划的制定及贯彻执行。美国为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设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英国为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专门设立了苏格兰开发署和威尔士开发署;日本为促进北海道开发,在中央政府设立北海道开发厅,厅下设北海道开发局;巴西为开发亚马逊河流域成立了亚马逊经济开发计划管理局。三是建立法律保障。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来确定区域开发的内容和程序、扶持的方式和重点等,使区域开发政策法律化,这是各国保障区域开发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如日本开发北海道时,专门颁布了《北海道开发法》,并规定国家单设北海道开发事业费预算;美国为开发田纳西流域,国会专门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委员会法》,等等。
(二)实施扶持政策。各国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方面,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倾斜政策,体现了开发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一是公共投资。公共投资在各区域之间的分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极大,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之一,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加快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在北海道的开发过程中,日本政府在资金上大力支持,1951年北海道开发时的公共投资只有70亿日元,到1995年年预算已达9450亿日元。美国联邦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了落后地区三大开发工程和项目,包括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工程和哥伦比亚河流域开发。除直接投资外,有些国家还通过设立政府区域发展基金实现公共投资。如意大利的“南方发展基金”、巴西的“亚马逊投资基金”、日本政府金融体系内面向落后地区的开发公库、以及欧盟针对各成员国萧条地区的“欧洲区域发展基金”等。二是转移支付。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解决地区差距的通行做法和基本手段。日本政府直接用财政转移支付来提高落后地区的财政能力。1989年,高收入的东京地区财政能力指数为1.527,低收入的四国地区为0.25,前者是后者的6.1倍。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后,东京地区财政能力指数仍为1.527,四国地区则提高到1.032,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1.5倍,两者的差距大大缩小。三是税收优惠。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运用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上世纪20年代,美国南部和西部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美国联邦政府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一直对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税制,并扩大了州和地方政府的税收豁免权和减免税权限。如对所有到贫困地区投资的企业实行减免5年所得税的政策。巴西为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开发落后地区,在亚马逊地区建立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区内私人企业10年内免交所得税,并扩大再生产的进口商品免交进口税,从国外和其他地区购入的消费品和材料免交商品流通税。
(三)培育“造血”功能。对一个区域而言,直接投资只是外部“输血”的短期行为,实现自身可持续稳定发展还要依靠培育“造血”功能。部分国家在协调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着力把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区域经济开发的突破口。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分工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力。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很大部分用在交通系统的建设上,其高速公路不断向偏远的落后地区延伸,加强了这些区域与东京等大城市的经济联系;从50年代开始设立的北海道开发事业费预算也基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港湾、住宅和城市街道、环境卫生建设,农业、林业和水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教育事业。各国在区域开发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改善教育条件,提供再就业培训、信息和技术服务,培育其自我发展的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前苏联对西伯利亚的开发就非常重视培育和科技的投入,运用科技教育力量推动开发。根据西伯利亚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科技需求,政府出资兴建各类研究所,并提供大量的科研资金,解决当地的资源开发上的技术突破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实践的转化,并与大学相结合,加快为当地培养人才。
(四)注重“增长极”效应。许多国家试图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实施增长极带动战略,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中,巴西和马来西亚尤为突出。巴西政府开发西部地区,选择了亚马逊州的马瑙斯作为新的“增长极”,将其打造为巴西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经济特区,以带动周围地区乃至整个亚马逊河流域的开发。马来西亚鼓励人才和资金向帕朗地区转移,为建立西北地区的增长极提供优惠政策和对高科技电子等创新产业的扶持,使帕朗和周围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电子产品出口基地。
二、发达省份协调区域发展的实践经验
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不断探索和努力后,广东山区、江苏北部、闽西地区和山东西部地区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果初现。
(一)广东“三强化”加快山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年来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但在广东经济高位发展的同时,东西两翼及山区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状况已成为困扰该省科学发展的一大难题。为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制定了“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编制了《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2006-2010年)》等规划,现已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强化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广东规划东西两翼和山区建设重点项目约175个(部分项目跨区),超过全部重点项目总数的50%,比“十五”期间提高6个百分点;总投资约占全部重大项目投资的41%,提高12个百分点。通过重大项目建设,激活了东西两翼和山区的投资,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山区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山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1.56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26.5%。主要用于东西两翼和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向农村电网、农村公路、高速公路、城镇和农村供水、饮水等方面。大批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并发挥效益。如韶关建成韶钢500万吨钢生产平台,韶关卷烟厂30万大箱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随着惠河高速、粤赣高速、龙梅高速的建设,河源到广州的车程缩短了近一半的时间,使其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加上铁路建设,河源已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是强化省内区域合作推动效应。近年来,广东省内区域间的对口帮扶、互利合作不断加强。除制定了《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市与山区市县对口帮扶实施意见》外,还先后举办四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洽谈会成为省内区域间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据统计,2004-2006年三年间“珠三角”7市共落实财政帮扶资金5.1亿多元,比省定任务3.1亿元多2亿多元;对口帮扶的经贸协作项目328个,协议投资46.58亿元。 “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和山区联手推进产业转移取得阶段性进展。
三是强化财政扶持创新与传统结合。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设立75亿元的竞争性扶持资金,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评选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激发各地推动“双转移”的积极性。在创新的同时,强化财政分配职能,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2003年设立民营科技园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4市每市安排3000万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2005年设立促进产业转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省财政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4市每市安排4000万元,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2007年-2008年,省财政安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4个市及江门市每市2亿元,帮助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随着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山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 “十一五”时期山区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15.2%和14.4%,由“十五”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和1.9个百分点增长为高于平均水平2.8和4.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3.1:39.8:37.1转变为2010年的16.1:47.2:36.7。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二、三产业推进,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工业生产发展迅猛。通过扶强扶优,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大力吸引外来工业投资,新增大批工业生产能力,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2010年,山区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937家,工业增加值1530.20亿元, 分别比2005年增长72.8%和207.8%。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05.79亿美元,是2005年的1.48倍,年均增长20.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8.70亿美元,比东西两翼分别高出13.1%和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