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作者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新世纪新生代农民工的大量转移,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诸多潜在危机。调整劳动力转移工作思路,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对于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实现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改革,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就业,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出现较大松动,打开了农村人口入迁城镇的大门,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部门转移。截止到2009年11月底,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达到1.52亿人。其中大约有1亿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0%以上。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从最基本的体力劳动到高级技工,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而且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剥离出来落户城市成为新市民。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潜在危机。
农业危机
农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近一二十年来,城镇工业、服务业的效益日显,相同的劳动力,收益却相差很大,这就必然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特别是很多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他们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几乎全部涌入城市打工,不愿留在农村种地,现在不少农村都是“衰弱的农田,蹒跚的老人,无妈的孩子”,这就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从而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管理粗放,农产品单一,总量减少,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缺乏后劲,带来农业生产不足的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过的粮食总产大幅波动,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就与大批青壮年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种粮的农业劳动力老化,对种粮的人力投入和经济投入降低,有很大关系。
资源危机
新生代农民工的大量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危机,不但影响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导致城市资源供应紧张。第一,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向外流动的过程中,并没有放弃耕地,这就使新增的农村劳动力无法获得土地,造成耕地资源的分配和占有关系日益紧张;第二,外出人员无法经营土地,对土地实行粗放式经营,耕地撂荒或变相撂荒现象大量出现,许多地区的农田和其他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第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土地规划不科学、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执法不严等多种因素,使城市发展和建设占地速度加快,仅1990~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4倍,但城镇人口仅增长88%,土地扩张远快于人口增长,最终造成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第四,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成城市建设、住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紧张,交通拥挤、排污量增加、公共卫生差,环境不断恶化。
教育危机
鉴于自身的阅历和经验,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值都非常高。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定居。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同父母流动,只有29.8%留守农村。对于举家迁徙的农民工而言,子女入学难问题仍相当突出:不仅存在公办学校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现象,即便进入这些学校就读,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认同感与精神上的归属感,仍然会给这一部分学生带来学业和心理上的压力。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步入育龄阶段,与此相伴,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必将成为摆在他们面前日益紧迫的问题。另外,少数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形成了一个“留守儿童”、“失依儿童”的新群体。由于缺少良好的教育和父母的关爱,许多儿童性格扭曲、行为孤僻。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难题。
生存危机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校门,他们带着对传媒中社会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走进城市,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能像城里人那样潇洒地活着。但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各类技术培训的人只占16.4%,无技术的人占比高达83.6%,也就是说,在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逐渐由知识、技能代替简单体力劳动的背景下,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农民工面临着收入少、竞争力低、发展困难等严重的生存危机。主要体现在:第一,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往往生活条件差。由于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干的大多是苦、脏、累、险的活,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再加上远远高于农村的生活开支,他们的生活往往步履维艰。第二,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他们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但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等问题,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文化建设及社会人文关怀的不足,情感困惑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感情孤独”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惑。第三,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尽管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失业等保险早已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但由于种种原因落实起来却十分困难,他们虽有宪法上规定公民政治权利,却没有实际“话语权”,这就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真正保护。第四,社会地位难提高。农民工在政治权利、文化生活、公共卫生等方面,仍是被忽视的群体。再加上在户籍迁移等方面的门槛过高,使他们很难真正地融入到城市中来。
社会危机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社会危机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地区间贫富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从落后地区输往发达地区,使发达地区更发达,落后地区招商引资更困难、经济发展更加滞后。二是管理难度增加。大多数农民工并不知道城里的实际需要,自己也不知道能否找到工作,就盲目奔向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许多人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这些人给城市的治安、卫生、教育等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挑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大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有74.7%在犯罪前无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有68.4%的受访者表示犯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生存空间受限和教育缺失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又进一步造成城市对农民工的排斥甚至歧视。三是这些新生代农民工长年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一些老人和孩子,这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增添了当前农村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
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和危机,我们要采取有效对策,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合理有序的流动,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要及时调整劳动力转移工作思路,抓好从“异地转移”到“就地转移”、从“农民进城”到“工业下乡”的“两个转向”。要紧紧抓住大中城市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的机遇,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发展轻工业等,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二要不断推进制度改革,一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让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另一方面改革户籍制度,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实现由农民工向市民的身份转换。另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三要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把农民的需要列入各种公共服务规划之内。一方面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另一方面搞好小城镇配套建设,尤其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进城创造基本生存生活条件,也为兴办企业提供载体。另外,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惠民工程,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不仅丰富了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责编 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