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 要: 本文利用 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关于农村社区部分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建设得最好,但也是有不到 40%的人能够享受到。另外,养老保险、教育救助等内容在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中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关键词: 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教育救助
从上世纪 5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也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和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二元社会格局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在 2020年之前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当前社会保障的重点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起步阶段,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献回顾
21 世纪以来,关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文献大量增多。在众多相关文献中,有关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的文献最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但相对于价格高昂的药费和医疗服务费,学者们都注意到了农村居民往往存在 “因病致贫 ”、 “因病返贫 ”的风险。在 2003年之前,相当多的学者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各个不同的角度 .论证了在我国农村迫切需要建立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思考了我国建立农村医疗保险的模式。杨哲等对广东省进行分析后发现。农村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明显滞后于经济及卫生资源的增长速度,认为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有学者认为,当时中国政府已有能力开展农村医疗保障,只是要调整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结构,以农村居民的重大疾病保障为重点。在对苏南农村传统合作医疗进行调查后,林闽钢也同样认为政府对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有效介入和积极支持,是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王兰芳根据我国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及其医疗状况呈现的矛盾性,提出了整改乡村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医疗互助和鼓励商业保险等措施,以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医疗需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之后,相关学者更多地把学术注意力放在了新农合的运行效果上,从不同的角度,如袁辉从公平与合作视角和刘波、任旭从经济学、精算原理和风险管理理论等角度,来研究制度是否达到了满足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目标。
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时,学者们主要将其置于以下三个大的宏观历史背景之中: 一是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老龄化背景。二是结合本世纪我国政府以来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背景。三是我国城乡流动加剧、农村空壳化这个大的前提。 如陈建兰,为了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有学者还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分析。陈桂华、毛翠英和张时玲分别对德国、日本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厂分析;余文静从文化差异这个角度分析了欧美和东亚国家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更多的学者,在自己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农村养老存在的严峻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不同思考。总之,学者们都强调在加强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应该多元化、多支柱。
随着上世纪 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学者们也关注到原依托于集体经济的农村贫困救济开始逐步陷入困境,农村中出现的贫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本世纪我国开始试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大量的研究围绕着农村低保的运行绩效、资金来源、公平性、如何更好地完善等展开。为了提高农村居民子女的教育水平,逐步摆脱农村贫困,政府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和民间一起实施希望工程,重点资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子女的初级教育问题。本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资助的力度,开始逐步推广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学杂费免除政策,大大减轻了子女上学给家庭带来的负担。
从上述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有关研究文献中,除了医疗和养老之外,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济和教育救助方面相对涉猎较少,这不利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农村地区差别很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在中国政府开始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发展城乡之际,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内容以及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做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研究内容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2008年实施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这次调查是一次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国抽样性调查,主要涉及居民的基本个人信息、家庭生活、经济活动、认同态度等。它采用了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框,使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最终共获得 10151分有效问卷。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了居住在农村社区中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得到 4138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农村居民为 2001个,占总数的 48.4%;女性农村居民为 21 37,占总数的 51.6%,年龄结构在 18岁到 69岁之间。
1. 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整体状况研究
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诸多内容中,农村社区居民享受比例最多的是医疗保险,享受的比例近 40%。其次分别是养老保险和其子女的教育救助,在接受调查者中享受到的比例分别为 8.3%和 5.4%。这就意味着 90%以上的老年农村居民只能从家庭中得到一定的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只能靠自己或家人供给,那些有子女上学的农村居民,也基本上都是自己付费。农村社区居民而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助和救济以及其他福利,农村居民中能够享受到的比例都很低,都没有超过 3%。当村民因某种原因陷入贫困,只有非常少的人能从政府得到一定的帮助。
2. 不同户口类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分析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的户口类别与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经过卡方检验后在统汁上最为明显相关。其中,居住在农村社区中的非农业户口居民享受医疗保险的人数比例要比农业户口居民多得多,其比例高出 17%之多。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也高出农业户口居民 7个百分点。差距最为明显的是养老保险方面,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享受养老保险的比例远远高出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 37%之多。也就是说,那些拥有非农业户口的老年农村居民比那些没有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从国家获得养老补助的机会要多得多。
在百分之五这个置信水平上,农村居民的户口类别和他们子女是否教育补助、他们是否享受其他福利在统计上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户口居民的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比例高于那些非农业户口居民的子女。但非农业户口居民要比农业户口农村居民要容易获得其他福利补贴。在贫困补助或救济方面,两种户口类型的居民中能够享受到的比例都很少,在统计上没有差别。
3. 不同地域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农村居民所处的区域类型和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其子女是否享受教育补助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在医疗保险方面,享受比例最高的是中国东部农村居民。都分别高出中部或西部农村居民 11%。也就是说,一旦生病,东部农村居民比西部或中部的农村居民更可能得到医疗补贴。至于养老保险方面,享受比例按高低排序依次分别为东部农村居民、中部农村居民、西部农村居民:其中,东部和西部农村居民之间差距最大,达到了 8%,在最低生活保障上,在整体享受的比例都很低的情况下,相对来说,东部农村居民享受的比例仍然最高。西部农村居民一旦生活遇到困难,能够从政府得到救济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比例上,其顺序恰好相反,最高的是西部农村居民,高出东部农村居民整整一倍。在享受贫困补助或救济和其他福利上,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距,即他们享受到的机会都差不多。
4. 不同社区类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居民所居住的社区类型和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其子女是否享受教育补助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地处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在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上要高出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也就是说,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要比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更多。尤其是在医疗保险,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的比例高出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十一百分点。同时,也该注意到,山区或高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他们的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机会在统汁上比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的子女更多。在是否享受贫困救助或救济和其他福利方面,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和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别。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农村社区中,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社会保障的居民很少,就连享受比例最高的医疗保险,其覆盖面还不到农村居民的 40%。而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养老保险,能够享受到的农村居民还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十。至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其他内容,农村居民享受到的那就更低了。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户口制度,人为把居民分成两种: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并为此设计了两套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尤其如此。很多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都主要是针对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而广大的农业户口居民则被游离在制度之外。同样生活在农村社区,相对来说,那些拥有城市户口的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福利方面都更具有优势。只有在子女教育方面,农村户口的居民更可能得到国家的照顾。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在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之前,各地经济水平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凭改革开放政策的先发优势,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反映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各地也有很大的差距。从上述中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在统计水平上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子女教育方面,贫困的中西部地区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照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是农村,但地理环境却差别很大。总的来说,可以把我国农村社区分为平原地区和非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由于得到长期的开垦和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场所,因此,平原地区农村相对山区或高原来说经济、社会条件具有更好的优势。研究也发现,平原地区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要比山区和高原地区建设得较为完善,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可能性更高。和前面一样,经济条件较差的山区或高原,农村居民子女上学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照顾和补贴。
从上世纪 5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逐渐开始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中国农村 “因病致贫 ”、 “因病返贫 ”等现象,满足农村居民最迫切的需要。中国政府于 2003年在农村开始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即具有中国特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有关文件,中国预计在 2010年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到整个农村,所有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险。研究结果发现,和其他社会保障内容相比。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保险比例要高得多。养老保险,作为影响最为深远、最为重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中国农村,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二十多年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很多独子女的父母开始面临养老的问题。中国在 2009年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把农村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体制之内。为了更好地配套农村医疗、养老保障的建设,中国政府也开始加强了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济与补助、农村子女教育救助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责编 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