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赵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群众

2012-08-02 10:53:52  来源:本网  作者:赵强

赵强(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中共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代会报告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了全面部署,吹响了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军号角。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群众,成为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的行动指南。

深刻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话题。通观我们党成立90多年的奋斗历程,都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追求,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科学发展成为主旋律的当代中国,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成为最强音的当前重庆,保障和改善民生,比以往任何时候、任何发展阶段,都显得重要而紧迫。

改善民生,事关“314”总体部署的全面落实。回望重庆直辖15年:第一个5年,全市经济增长大体在9%;第二个5年,大体在12%;第三个5年,已提高至15%左右,且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延续这种良好态势,未来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我们信心满怀。相对而言,如期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这两个命题,都与改善民生紧密相关。如果经济指标上去了,若城乡差别过大,公共服务跟不上,老百姓生活不舒适、不幸福,我们就没有全面贯彻好“314”总体部署。

改善民生,事关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党代会报告提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这个总任务,其最终归宿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富民”以“兴渝”为前提,“兴渝”以“富民”为目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实现“富民”和“兴渝”的有机统一。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发展成果最终体现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让不断发展的民生愿望成为可触及、能感受的现实。

改善民生,事关“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的实施。党代会报告提出“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体现出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还富有创造性,蕴涵着深厚的民生思想。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不仅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还要搞好城乡基础设施、资源要素、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五个一体化”。工业化,不仅靠产业发展、项目带动,还要靠科技、教育、人才等要素支撑。城镇化,不仅体现为大城市带大城市群、大城市群带广大农村,还要体现为城市要件和公共设施的完善。国际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人均GDP迈过4000美元门槛之后,要防止坠入“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大幅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购买力,进而推动经济向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转型,努力做到在发展中实实在在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改善民生,事关“三个领先”目标的如期达成。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三个领先”目标,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在西部领先,既体现了中央“加快”、“率先”的要求,又致力于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实现后两个目标,必须靠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及其相关制度安排,让城乡居民收入年年有新提高、生活年年有新改善。

正确处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大关系

这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人民主体作用,用改革的思路和可持续的办法,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这是基于对民生实践的理性认知,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重庆特殊市情形成的辩证思维。在推进民生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

当期可承受与未来可持续的关系。重庆总体仍处于欠发达阶段,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异很大,这一基本市情决定了必须兼顾民生需求和财力可能,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抓紧解决当前必须做、能够做的民生问题,又不能脱离发展阶段,搞“急行军”和“大跃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才能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注重效率与体现公平的关系。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一对基本矛盾。两者孰先孰后?重庆属后发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并不占优,又好又快发展仍是第一要务,讲究效率、承认合理差距是必须的,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平均主义,反对“大锅饭”。同时,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下,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重庆的发展,就是既要追求效率,又要努力体现公平。

政府主导与人民主体的关系。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政府主导义不容辞。但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承担无限责任。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明证,他们“泛福利化”的深刻教训值得汲取。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仅靠政府“单刀直入”、“外力作用”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制度设计,把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创业积极性激发出来,形成民生改善的内生动力。

加大投入与改革创新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投入和改革创新同等重要。不增加投入,民生改善就会悬空,我市保持一般预算支出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区县及基层,实践证明是正确、有效的。但光靠财政投入还不够,必须着眼于解决大面积、长周期问题,善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既尊重群众首创,又加强系统设计,通过制度化的安排,从基本面和可持续性上,不断促进民生改善。

着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

保障和改善民生,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寄望于某个时段解决好所有民生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做好民生工作,要围绕群众最期待、最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扎实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大兴创业兴业之风,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重庆与沿海地区相比,一个比较明显的差距就是创业氛围不浓,市场主体没有足够的规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兴创业之风,完善创业激励政策,扶持发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激发民间创业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我市对微型企业创办者给予资本金补助、融资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并帮助解决创业平台、员工培训、产业链合作等实际问题,已发展6万多户微型企业,带动了46万人就业。上个月,召开了全市民营经济大会,出台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我们要从扩大投资领域、放宽准入条件、降低税费负担等方面入手,努力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推动形成万商云集、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就业稳定增长,有赖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增长与创业就业同步,使产业发展的过程成为有效扩大就业、普遍增加居民收入的过程,努力实现更加健康、更有质量、更富内涵的发展。我市以笔记本电脑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其智力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双重特性,有力地支撑起我市就业总量快速增长。要着眼于构建成长性能好、带动能力强、质量效益高、就业容量大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能源、轻纺等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打造西部地区消费之都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吸纳更多的城乡居民就业。

要努力促进就业。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库区移民、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士兵实现就业。完善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每年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以上,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完善职工权益保障机制,让所有劳动者体面地工作和生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教育是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投入是基础,素质教育是导向,资源均衡配置是关键。要保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低于4%,这条硬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要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等教育优质内涵发展,加快建成长江上游教育中心。

党代会报告特别强调:“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富民兴渝的战略任务”。这是基于其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而作出的重要判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重庆特殊市情、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充分就业、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根本举措。要在规划上优先安排、投入上优先保障、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重点打造主城、万州、永川、黔江为重点的职教集聚区,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深入推进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队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为城乡居民增收致富提供重要支撑。

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帮助实现住有所居。住房是人民群众当前最关切的民生问题。我市已初步建立起市场供给为主体、政府保障为补充的住房供给体系,房地产市场总体结构合理、供求平衡,主城房价在全国35个重点监测城市中始终处于中低位。要继续抓住供求平衡、土地价格、税收调控、金融杠杆、双轨配置等五个关键,全面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盘活房屋租赁市场,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稳步推进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完善交通、商业、物业等配套设施,加快完善配租、退出等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体系,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确保群众少生病。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快区县三甲医院创建和乡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不断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条件,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彻底改变以药补医的状况。逐步提高医保报销水平,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发挥好药交所平抑药价的功能作用,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取消对社会办医的歧视性政策,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药安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群众最为看重的“安全网”。这几年,我市自加压力,自费改革,提前实现了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传统的“养儿防老”正进步为“社会养老”。要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险加快扩面、稳步提标、城乡统筹和自由转续,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机制,提高困难群众的救助水平,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有着落。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把“社会保障网”越拉越大,保障能力越做越强。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总体方案国家酝酿已久,可望逐步推出。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在一些可做、能够做的领域先行先试,努力做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初次分配环节,要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实施工资总额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再分配环节,要从深化房产税试点、调整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等方面着力。党代会报告还特别强调“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逐步提高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这需要大力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他们创办小微企业,还需要完善“地票”交易、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等多项改革创新,这样就能形成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们要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更加努力地破解民生难题,在改善民生中积聚合力,在激发活力中推动发展,奋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