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人比红叶多”的烦恼

2015-10-20 09:13:4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这哪儿是看红叶啊,数人头儿来了。”

尽管9月份起政府部门就通过媒体反复宣传“京郊播下40余万亩彩叶林,红叶山山可看,不必扎堆儿香山。”可上周末,今年的香山红叶观赏季刚刚开始,叶子变红的比例才到20%,大批客流依旧汹涌到来。

一早,打香泉环岛开始,私家车就排起了长队,一点一点向山上爬。执勤的交警一再告诫,上面已经没了车位,可仍然阻挡不了人们一观红叶婀娜的热情。而当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一处时,便又发出文章开头那样的感叹。

这情形年年上演。曾有这样一幕,让笔者记忆犹新。同样是观赏季刚刚开始,红叶尚未漫山,香山脚下一株红了大半边的枫树,成了拍照的“香饽饽”,游人把树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位上了年纪的游客苦笑说“人比红叶多”。

昔日,杨朔在名篇《香山红叶》中写道“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一天之中,作者自叙在满山的红叶香里,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如今,裹在前心贴后背的人海里,试问哪位游客还能感受到这份惬意?

当然,市场经济,消费者用脚投票,这本无可非议。可是偌大个京郊40余万亩彩叶林,唯香山一枝独秀,这就不得不引人深思了。

年年岁岁叶相似,岁岁年年人挤人。为什么那么多人偏要去香山,而不选择其他景点呢?

一样的山一样的叶,单从景色上讲,说实话,谁能比谁差多少?可香山却能艳压群山,为啥?名气在那儿摆着呢。不消说,北京人,乃至全国人民都知道有这么个观赏红叶的佳处。2008年,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上,作为北京的标志,600万片香山红叶从天而降,惊艳全球的同时,也把香山的名气散播到了五洲四海。

名气大,固然是占了先机,但别忘了,那是过往的“成绩单”,并不代表从今往后别的景点都只有羡慕嫉妒的份儿。

笔者也曾逛过京郊其他彩叶林,游客的确不像香山这样摩肩接踵。虽然没了“人比红叶多”的烦恼,但问起游览体验,人们依然能挑出很多刺儿来:停车场简陋,没人维持秩序,游商占道……不一而足。

名气上比不了香山,那是“天然缺陷”,咱认了;但在服务上,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去拼一拼。人们在消费时有从众心理。当其他条件相仿,人们在“名气大”和“人少不排队”中二选一时,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前者。“虽然排了一天队,但毕竟看见大名鼎鼎的香山红叶。”人们会这样安慰自己。笔者的“朋友圈”中,这几天就有不少“晒”自己在香山痛并快乐着的人。

其实,类似的消费行为,天天发生在咱们身边,稍一联想就会明白。作为后起之秀,只有当你在服务质量上大大提升,使服务成为你足以与“名气”分庭抗礼的名片时,人们才会把注意力渐渐转向你。

北京郊区县的40余万亩彩叶林,是一笔巨大的生态财富。可如今,它的潜力尚未发挥到位,这不得不说是种无形的损失。是市民的损失,因为就为看一眼红叶本不需付出这多“辛劳”;也是政府的损失,因为每年到这时,交通要疏导、公交得多发车,各部门加班加点依旧压力颇大。

眼下,破解“人比红叶多”的烦恼,还需靠各方共同努力:游人多乘公共交通,交管部门管住“黑停车场”,公园部门加派人手指南……假以时日,他山的红叶也孕育出了自己的特色,拥有了自己的金字招牌,人们自然就不再为赏红叶而挤破脑袋奔香山了。巩峥

编辑:微知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