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碾石磨是中国乡村最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之一,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曾经流传了数千年的石碾石磨从繁忙到冷落,逐渐到清闲,如今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功能尽失”的石碾石磨等老物件如今变身村头“艺术品”,唤出了很多人的乡村记忆。这,得益于山东省高唐县开展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
干净整洁的街道,规范有序的垃圾箱,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环境……这是走进高唐县姜店镇的直观感受,通过大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清理了“脏、乱、差”等乡村乱象,为村民打造了一个美丽家园。村子变干净了,道路变顺畅了,然而,很多村民却觉得缺少了乡村特有的味道。
“清理村卫生环境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石碾、石磨等老物件被村民当成垃圾丢弃在门外,因为这些物件已经用不到了。经过一番思考,我们决定把它们收集起来,用以装饰村容。”姜店镇党委书记刘泰东说,镇里专门组织工作人员清点了磨盘、石碾、石磙等各村的老物件,进行简单的艺术加工,或将其刻上村名立在村头成为颇具特色的村标,或把其“请”进文化广场摆成各类艺术造型,有斜躺的、有立着的、有三五个凑在一起成五环造型的,还有的在石面上刻上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匠心别具的设计,成为乡村独特一景。
没想到,姜店镇的做法立即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这项工作很快在全县全面推开。据高唐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学宏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收集石磨、石碾、石滚等民俗物品2000余套,均被整理成造型别致的村庄“艺术品”,亮相于村头、村广场等显眼位置。
今年以来,高唐县以实现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管理为总目标,将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与城区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清理活动,重点清除垃圾堆、粪堆、柴草堆和坑塘沟渠内垃圾,彻底解决全县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垃圾围村的问题。“两个月前这里还堆放着柴草和生活垃圾,如今变成了干净且充满文化韵味的槐荫文化广场,成为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高唐县琉璃寺镇南姜村党支部书记姜光军告诉记者。
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民心工程,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首要任务,高唐县出台了《全县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工作方案》,多次召开现场会、观摩会、调度会进行大力推进。今年以来,县乡两级财政共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投入1900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14座。出资1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镇街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分期奖励,目前已经分50万元、30万元、20万元、15万元4个等次,向各镇街发放第一批奖补资金420万元。各镇街累计投入资金2200万元,对存量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购置了垃圾桶、清运车辆等设施工具。除此之外,高唐县政府将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费用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拿出不少于400万元的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助镇街。同时,大力争取上级对垃圾转运站建设的补助资金,今年已成功争取国家补贴1000万元。
对全县673个自然村全面整治,村里村外、道路胡同、坑塘沟渠全部清理,不留死角。在督导检查上采取现场观摩的方式,目前已进行了5次现场观摩调度,共观摩140个村,占到全县自然村总数的20%以上,确保了村庄环境整治的全面启动。在垃圾清除上坚持做到了“四个延伸”,即由村内向村外延伸,由主干道路向胡同小巷延伸,由地面向地上和沟壕延伸,由道路向村民的院内院外、房前屋后延伸,避免了垃圾“搬家”,保证了彻底清除。尤其是把坑塘、沟壕、村头作为清理重点,采取人工清理与机械清理相结合、村民义务劳动与专业队伍清理相结合的方式,大堆垃圾全部由镇政府出资进行清理,确保清理一处干净一处,已经清理完垃圾的村庄及时摆放垃圾桶,巩固好整治成果。此外,还对村容村貌、残墙断壁进行了整治美化,将坑塘清理干净后承包出去养鱼种藕。对治理出来的空闲地进行了统一规划,铺装成小型广场供群众休闲娱乐。
据记者了解,高唐县在村镇环境整治共出动人员6.2万人次、施工机械9400台班,清理垃圾死角、河沟坑塘等4050处、各类垃圾3.9万吨,所有垃圾统一运输到县垃圾处理厂进行了处理。目前,已经建成运行5座垃圾中转站,今年新建的14座10月底前全部投入运行。各镇街共配备翻桶车36部、人力保洁车401辆、垃圾桶13350个。镇驻地成立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聘用1062名保洁员。有的镇街与时风集团合作,研究出了经济适用的垃圾翻桶运输车并投入使用。12个镇街中,已有11个建立了收运系统;673个自然村中,已有653个按照标准配套了容器、车辆,进行正常收运。
目前,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率达到97%。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