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福建德化:“加减乘除”建设“美丽乡村”

2014-09-15 10:34:33  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陈志明 寇婉琼

脱下鞋袜,带上水枪,蹚进清澈的溪水中,大人小孩其乐融融地玩起泼水、打水仗的游戏。每逢周末,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到德化南埕镇桃花岛原生态亲水乐园体验一段惬意的休闲时光。亲水乐园被称为是泉州“白水洋”,今年刚建成,立即吸引了众多游客。

随着德化建设“美丽乡村”成效日益显现,短途旅游和自驾游逐渐增多,仅18月,全县接待境内外游客158.59万人次,旅游收入8.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6%9.82%。近年来,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和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德化采取“加减乘除”工作法,打造了一批有活力、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

做好“加法”念好“生态经”

“美丽乡村建设让我们村庄变漂亮了,旅游发展了,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日前,国宝乡佛岭村云龙谷景区正式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景区担任保安工作的村民老叶高兴地说。

云龙谷景区由乡政府投资建设,景区围绕“峡谷、田园、人文之旅”的形象定位,按照峡谷游憩带、田园体验区、宗教观光区、休闲度假区和生态探险区“一带四区”布局进行规划建设。经过四年多时间的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开业至今,已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如今的佛岭村已是一派村美民富的和乐场景,今年佛岭村还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做好“加法”,主要是持续抓生态建设。像佛岭村这样具有原生态特色的村子还有很多,这也是德化“美丽乡村”最原始、最养生、最受欢迎的地方。该县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扎实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打造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4A级旅游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多项“国字号”生态品牌,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的56.9%提高到77.7%,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县城,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29位、全省首位,被誉为“福建省最佳人居地”和“天然的养生福地”。

德化还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和“绿色GDP”的理念,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把生态建设保护、科学利用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一任接一任、一年接一年,走一条经济、社会、生态“三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做好“减法”“除法”念好“整治经”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园区内的道路得到硬化,下雨天走路、运送肥料不再难走了,茶园边沿砌上了空心砖,很好地‘留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美湖乡九龙茶叶合作社茶园负责人介绍,作为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之一,经过改造后的花园有了科学合理的灌溉系统,确保了茶园旱涝保收。

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县,德化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进展顺利,规划在赤水、美湖、春美三个乡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53公顷,计划投资1667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015万元,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294.4公顷,建设排水沟10.1公里、蓄水池20口、机耕道路17.6公里。

做好“减法”,主要是持续抓环境整治。该县坚持以保护闽江、晋江上游水源地为己任,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重点流域整治等项目,实施浐溪流域清水工程,做好山美水库生态修复工程和“赛水质”活动,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家园清洁行动、污染治理,抓好总投资13亿元的彭村水库、总投资2.51亿元的闽江防洪工程德化段等7个泉州市生态市重大项目建设,闽江、晋江流域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流域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达Ⅱ类水质标准,有效保护了上游的良好生态环境。

做好“除法”,主要是持续抓“两违”、除陋习。一方面坚持“一碗水端平”,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宣传方案、自拆补助政策、城区住房困难户实施方案,形成了“拆违、防违、控违”的联防联控机制。另一方面是革除农村的陈旧陋习,培养形成人人讲卫生、人人爱卫生、人人护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推动环境保护由政府行为扩展为公众行为,保护环境逐步成为市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连续两届获评“全国文明县城”。

做好“乘法”念好“美丽经”

走进水口镇村场村石柱自然角落,“石柱”巍然挺立,清水婉约缠绕,村庄水泥路宽畅整洁,经过立面改造的民居以“戴云山筑”美丽古朴的姿态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很难想象,这个昔日原始杂乱的小村庄如今成了人们钟爱的旅游休闲好去处。

德化始终坚持“把城市和乡村当景区来建设”的理念,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做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做一个小品来改造,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做好“乘法”,主要是持续抓“四个融合”。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点线面”攻坚、“戴云山筑”立面改造、乡村旅游、陶瓷文化等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发挥出“叠加效应”。

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点线面”攻坚有机融合。实施“美丽德化”建设工程,自2012年开展“点线面”攻坚以来,实施项目15个,完成投资1.3亿元,带动投入1.2亿元,创建20个“美丽社区”“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南埕村获评泉州市十佳“美丽乡村”,雷峰镇双芹村、南埕镇南埕村获评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2个,佛岭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全县“美丽乡村”环境卫生考评保持在泉州市前列。获评国家卫生县城。

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戴云山筑”立面改造有机融合。制定出台在全县推广“戴云山筑”传统建筑风貌实施方案,自2012年启动实施以来,累计投入5500多万元,改造乡镇立面25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国道355线雷峰-南埕-水口、省道206线国宝-赤水-上涌两条特色鲜明的“戴云山筑”示范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主动融入戴云山脉旅游区域联盟,发挥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作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开发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家;获评省水乡渔村2个、休闲农业示范乡镇和示范点各1个;水口镇湖坂村、南埕镇南埕村和国宝乡佛岭村成为泉州市“美丽乡村游”的主要线路之一。荣获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建省优秀旅游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

把“美丽乡村”建设与陶瓷文化有机融合。在大力开发“美丽乡村游”的同时,充分挖掘陶瓷文化优势,大力开发陶瓷特色旅游商品,策划推出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联姻线路,积极发展陶瓷工业旅游项目,获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3家。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