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度的“美丽家园”建设中,石屏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通过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积极引导群众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创新土地开发模式,盘活土地资源,保证农户建房计划顺利推进,实现让利于民。
在石屏县的“美丽家园”建设中,新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坝区乡镇的建设用地是一大难题。该县通过农民土地置换、宅基地竞价流转、土地流转等模式,因地制宜,针对不同人群,积极探索土地置换、土地入股、宅基地竞价流转等土地开发模式,切实盘活土地资源,破解资金难题,降低“美丽家园”建设成本。
据介绍,土地置换模式适用于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区和生活较为贫困的群众。比如异龙镇豆地湾村委会的大、小干冲两个自然村就是典型的例子。大、小干冲村生存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群众生活较为困难。政府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把两个村子迁入土壤、气候、交通、自然资源条件良好,方便群众就医、子女上学的地方集中建设新村。并由政府负责做好新村建设统一规划及地基平整、人畜饮水、通公路、通电、产业开发、村庄绿化亮化、村民活动中心、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提供建筑风格统一、样式统一的房屋建筑图纸,统一由建筑工程队施工,并发给建房户每户3万元的“红包”,支持农户建房,尽可能减轻群众负担。目前,异龙镇大、小干冲村将位于异龙湖畔的22.2亩水田,按6分水田换1亩旱地的比例,置换迁入豆地湾村二组37亩旱地,成功实现了小村合并。
而宅基地竞价流转模式则适用于人多房少、建房需求大的地区和经济收入不一的群众。大桥乡漫伞村有32间房屋,却住着81户人家,多年未建新房,群众的建房愿望极其强烈。村民理事会结合实际,紧接村庄规划片区,通过宅基地竞价流转模式,鼓励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到新区集中建房,原址拆除后建设公共活动场所,绿化美化村庄、疏通村内道路,实现村庄扩容;经济能力有限的农户在老区进行房屋拆除重建或改造提升,确保村庄整体风貌协调美观。村民理事会再把宅基地竞价流转收益全部用于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资金筹集难问题,实现民居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
土地入股模式则适用于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开发潜力巨大的地区和经济收入较高的群众。坝心镇龙港新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村地处美丽的异龙湖畔,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按照“散户并成寨、小村归大村、四山迁朝路、边远靠集镇”的规划要求建设,目的是迁建沿湖37个一线村和偏远山区、地质灾害严重村,并辐射全县941个自然村农户建房,是石屏县在“美丽家园”建设中推动“人口、产业、公共资源”3个聚集,最大地让利于民的务实举措。在龙港新村建设用地上,理事会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开发,土地收益的一半用于做好村庄“三通一平”、排污系统、雨污分流、绿化亮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半用于土地入股农户的分红,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模式来实施民居建设,做到整体风貌的协调美观,尽可能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实现让利于民。
通过创新土地开发模式,石屏县盘活了土地资源,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加快了“美丽家园”建设。
这一模式带来的直接好处,首先是土地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于对新村进行了统一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土地,守住了耕地红线。其次是破解资金难题。通过土地竞价流转、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减少了政府投入。目前,全县“美丽家园”建设15个新村已完成土地认购433宗,土地收益2544.73万元,其中纳入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86.92万元,新建民居已开工412间,完工268间。三是实现让利于民。通过创新开发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让利于民。在坝心镇龙港新村,基础设施配套费确定为450至2200元每平方米。据估算,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扣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外,农户每亩土地可实现收益约24万元,比一次性征地方式多出大约18万元。四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土地归并整合,集中建设新村,达到了“美丽家园”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培养特色村、搬迁不宜居住村的要求,深化了农村改革,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