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在线系统”、“三方红色联盟”、“365红色服务方阵”……今年初以来,嘉善县各级党组织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举措,深化城乡统筹党建工作,为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日前,记者走进嘉善的村镇、社区,实地调查并切身感受到了基层党建工作如源头活水滋润着这片希望的田野。
线上线下联动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最近,家住魏塘街道解放三村的居民徐阿姨不用再为垃圾桶的事烦心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区居民们反映一幢楼配一个垃圾桶,桶满了垃圾只能扔在外面,常年散发异味。县住建局了解此事后,立即安排环卫所在每个楼道里都配备了垃圾桶……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嘉善县以访民情、惠民生、解民忧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走亲连心”活动,努力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跑步办理民事,有效推动了各类问题的破解,成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机关干部“走村不漏户”、村干部联系“不漏户”、党组织帮扶“不漏户”。今年初以来,嘉善县处级领导干部带头走访全县118个村,带动全县党员干部走访8.27万农户,倾听群众呼声。同时,嘉善县还通过网上的“民情在线系统”,实时反映干部走访农户情况、民事办理进度和结果;相关部门则通过定期走访和电话回访等方式,了解核实干部走访到位率和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民情在线系统”共收集到民生需求42900余件,其中已办结41100多件,“走亲连心”活动取得了实效。
创新举措进基层
党员干部一线攻坚克难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嘉善坚持基层导向,在基层中摸实情、办实事,让党员干部在一线攻坚克难。
县民政局副局长沈国华是长秀村的一名返乡干部,在“两地报到、双岗服务”活动中,他除了认领居家养老、困难帮扶两个岗位,又主动请缨,加入了村里拆除违章猪舍攻坚队伍。沈国华的父亲沈根法是一位靠养猪来维持生计的老人,刚开始并不愿意将自家的猪棚拆除。沈国华知道这一情况后,二话不说,主动承担下劝说父亲的任务。在多次的劝说、开导后,父亲终于同意拆除猪棚,并签订了相关协议。沈国华不仅做通了父亲的工作,在多次劝说下,叔叔沈荣定也放弃了养猪,签署了拆除猪棚协议。
沈国华只是众多返村干部中的一员。今年,嘉善开展“365红色服务方阵”、机关党员干部“两地报到、双岗服务”、“点亮微心愿、共筑中国梦”等活动,4939名党员到居住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1万余个,点亮群众微心愿1681个,363名领导干部返村报到,帮助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
嘉善县还健全完善县级部门与村、企业“三方红色联盟”,开展县级部门“服务村村行”活动,围绕黑河、臭河、垃圾河治理,违章建筑拆除和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指导帮助结对村解决难题、促进发展。今年4月下旬开始,该县集中60天时间组织66个县级部门结对66个重点村,选派367名机关干部,全面开展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集中攻坚行动,到6月底,拆除违章猪舍98万平方米,实现半年完成全年任务。
第二轮“强村计划”
让基层党组织焕发活力
一个村级党组织要有持续的战斗力,坚实的集体经济基础不可或缺。为此,嘉善县深入实施第二轮“强村计划”,每年安排50亩土地指标和12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建设强村项目。同时,完善县领导联挂、县级部门结对、企业帮扶经济薄弱村制度。根据村级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独立发展、抱团发展、异地发展、强弱联合等多种模式,拓展集体经济发展途径。
嘉善县委书记姚高员结对的魏塘街道网埭港村就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在多次的走访中,姚高员促成了2个经济强村分别与网埭港村结对联建强村项目,一个是商业公共服务用房,一个是标准厂房。网埭港村以土地等入股,这两个项目预期年收益180万元,建成后双方共分。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村党组织也有了底气,为村民办实事更主动了。魏塘街道开展农村垃圾收集,其他村两户一个垃圾桶,网埭港村一户一个垃圾桶,村民非常开心。垃圾桶的高利用率,也让村里更清洁美丽了。据统计,自第二轮“强村计划”实施以来,嘉善县已建设强村项目85个,去年全县村均可支配收入达232万元。
“无形”的党建工作正在助力嘉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农民受益等各个领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嘉善县已连续五年被嘉兴市授予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先进县(市)称号。(来源:嘉兴日报)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