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的地域空间内,以区域网络化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步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它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我国适宜发展城镇化的空间极为有限,城市群作为城镇化主体形态不仅符合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成为非均衡发展、实现效率优先的主要空间载体,更在发展健康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产业聚集能力及转移人口等方面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提出,在原有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十个城市群基础上,全面提升东部三大城市群发展水平,并将再打造10个区域性城市群,其中“哈长城市群”已列入规划中;根据今年3月16日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国家将加快培育成渝、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5月召开的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会议中也提到,按照国家规划落实贯彻构建哈长城市群战略举措,根据全省人口布局、城镇布局及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加快推动形成“一群三组团”形态格局。结合省情实际及城镇化水平发展特征,依据区域差异化发展对全省进行城镇化空间布局构建,探索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业省、生态省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省现今一段时期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工商业和资源环境开发程度相对较高、生产生活活动相对集中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一定区域的成群集中分布,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一个客观过程。
单从城镇化研究来说,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思路经常被广泛采用,进而用来建立区域空间结构体系,已成为引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也成为实现效率优先的重要空间载体。
从目前的世界来看,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两大城市群就集中了全美近40%的人口;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3大都市圈集聚的人口数量及经济规模都已占到了全国总量的60%以上;英国一半人口集中分布在不足1/5国土面积的大伦敦都市圈。而我国也已经在东部形成人口和城镇沿河谷海岸呈带状集中的区域,并围绕交通节点枢纽组团式集聚。
——城镇发展区域不均
拥有富饶自然资源的吉林省,虽然具有较强的环境对人口承载能力,且已进入到城镇发展的快速城镇化阶段,但仍存有城镇化地带性特征和经济发展不协调两个方面的问题。
从各县(县级市)域单元城镇化水平来看,吉林省中部地区县(县级市)城镇化水平最低,西部地区次之;而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多数县市均在40%以上。从各县(县级市)经济密度空间分布来看,中部地区最高,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密度较低,与城镇化水平的地带特征刚好相反。由此表明,吉林省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同步:东、西部由于林区、垦区数量较多,人群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但质量不高;中部地区农业较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从而呈现小集聚、大松散的城镇化发展态势。
吉林省与周边省份的区域发展竞争更为严峻。国家在城镇集聚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思路的指导下,批复了三个区域发展战略,东北区域的经济重心仍主要集中在辽宁沿海和哈大经济轴带上,吉林省对省内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南部受沈阳吸引作用突出,北部受哈尔滨吸引作用突出。
——构建城镇主体形态
针对受地理条件、城镇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从空间上呈现出来的城镇化发展问题,省委、省政府在今年5月底召开全省新型城镇化会议提出的相关策略为今后的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稳步推动“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空间发展策略,是贯彻国家构建哈长城市群战略举措的需要,也是我省深入实施长吉图战略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部署的有机结合;根据全省人口布局、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推动形成“一群三组团”城镇化形态格局。
“一群三组团”中的“一群”,是指做大做强中部城市群。作为我省城镇化空间布局重要组成部分的哈长城市群,是吉林省城镇化格局中的核心区和动力源。“哈长城市群”主要以哈尔滨、长春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的吉林、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延吉、四平等城市的城市群带,是国家发改委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列入规划中的中国七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哈长城市群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层面,标志着吉林省城镇化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城镇化建设中,全省要不断加强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作为城镇化核心增长极的主体作用,为积极推进我省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并成长为哈长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三组团”的三个区域城镇群,是根据东西区域城市布局和区域发展程度为基础,打造以延(吉)龙(井)图(们)组合城市为核心的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以通化市和白山市双核构成的通白城镇组团,及以白城为核心的西部城镇组团。
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将继续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构建以延龙图组合城市为核心,以珲春市为窗口,以敦化、和龙、安图、汪清为支点的图们江区域国际化城镇组团。大力实施延龙图一体化,围绕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来构建组合城市,加快延吉空港经济区和城际公路建设,发展壮大加工制造、健康食品、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特色旅游等产业,全面提升综合城镇能力,打造图们江区域国际化中心城市和吉林省东部地区核心城市;提升珲春窗口城市的开放引导功能,加快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进一步疏通对外通道;完善敦化、和龙、安图、汪清的城镇功能,因地制宜地发展边境贸易、长白山旅游、新能源开发等特色产业;促进珲春窗口、延龙图前沿、支点城市和长吉腹地联动发展,推动以长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协同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融入哈长城市群。
通白城镇组团:通化市通过实施城港经济带建设,推进通(化)快(大茂)一体化,白山市通过推进浑江区和江源区对进式发展,联手打造吉林省东南部协同发展的两个核心城市;加快推进通化和白山的产业融合互动,建立上下游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重塑资源型产业新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构建白(山)通(化)丹(东)经济带,推动陆港建设,培育发展生物制药、长白山资源加工、旅游等优势重点产业,并推进白通丹经济带北部向长白山景区延伸,南部向辽宁沿海经济带拓展,加快融入长白山旅游圈和环渤海经济圈。
西部城镇组团:推进白(城)洮(南)一体化,加快白城生态新城建设进程,构建吉林省西部核心城市,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蒙俄经济走廊为重要支撑区;加强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合作发展,构建西部能源基地;强化与齐齐哈尔的产业合作,加快建设连接中部地区的快速交通要道,密切与中部城市群的经济联系,从而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风电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优势特色产业。
——先导支点协调发展
自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紧紧抓住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率先发展长吉一体化并取得显著效果。构建长吉都市半小时经济圈,提升两个核心城市的承载功能;加快长吉南线、北线及长吉高速3条通道及相关产业带建设;提升九台、双阳、岔路河、口前4个节点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设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长春空港新城、中新吉林食品区3大开放平台;推进莲花山、吉林北部工业新区等10大功能区产业联动发展。
协调区域发展,积极推动重要支点城市,是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坚持进行优化布局的重要工作。支点城市是区域中心城市的辅助性城市,是连接城镇带和城镇组团的重要桥梁。我省在考虑区位条件和发展前景下,按照中等城市规模谋划整体布局,提升集聚能力和承载功能,培育县域突破支点。同时,结合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加快边境口岸发展,完善边境贸易等功能。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省正将城镇化发展从规划走向现实。通过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了稳步推进长吉一体化城镇化发展核心区,遵循“以大带小”的原则全面加快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和县域城市的发展,并重点培育特色小城镇建设,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面对新一轮的城镇化发展,我省将努力强化城市群和组团的内部分工与合作,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培育形成国家级新的增长极。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