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浙江温州:围绕“两美“建设目标 突出时尚之都特色

2014-07-28 10:16:52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围绕“两美”目标推进大都市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发展时尚产业建设时尚之都的决定》两个文件。当前,正确理解和把握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一、“两美”建设是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根本目标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了系统思考和精辟论述。他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总书记提出的“两美”目标,深刻揭示了建设美丽中国与创造美好生活辩证统一、互促共进的逻辑关系,蕴含了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精华,彰显了心系民生、造福百姓的深厚情怀,是统领全局、事关长远的宏伟目标。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认真贯彻中央要求,作出了《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决定》提出了“两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七大任务以及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的要求。《决定》体现了建设美丽浙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机统一、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总体谋划与重点突破的有机统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指导性文件。

温州有先发的经济基础、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工作态势,温州在“两美”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在这方面完全有条件走在前列。推进温州大都市区建设,必须把中央和省委“两美”建设的要求贯彻落实好,把温州的特色优势利用好、发挥好、发展好,既体现为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宜人、生态山清水秀,也体现为百姓生活富足、人文精神彰显、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自觉坚持以“两美”建设为目标,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美丽家园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争取率先建成美丽浙江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加快打造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大都市区。

二、新型城市化是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实现途径

新型城市化是推进大都市区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都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也是温州大都市区建设必须把握的工作方针。

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市化,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造福百姓,而不是盲目建新城、摊大饼。这就要把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和谐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核心理念和目的,注重质量和品质。

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增强都市区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的战略节点,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模式,促进集约建设和健康发展。

要坚持产城联动发展。加快温州大都市区建设,必须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结合起来,实行两轮驱动。要坚持振兴实体经济不动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推进产业群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要牢固树立产城联动的理念,发挥城市对生产要素的集聚、整合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和综合配套。

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要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坚持城市建设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筹划、协调推进,推动新型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三、“一主两副三极多点”是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空间布局

在新一轮温州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修改中,温州大都市区空间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即围绕“一主两副三极多点”来展开。“一主”是指以温瑞平原为大都市区主中心,形成一体化的大都市核心区。“两副”是指以乐清和平(阳)苍(南)为大都市副中心,形成支撑城市化发展的都市功能提升区。“三极”是指以永嘉、文成和泰顺三个县城为重点,形成带动山区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多点”是指多个支撑全市城市化发展的中心镇。“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空间布局,是深入分析我市市域生产力布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生产要素和重大项目的空间安排提供了重要指引。在落实新的空间布局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处理好做强中心城区与加快县域发展的关系。中心城区和县域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荣共兴的。中心城区发展需要县域经济支撑,同样,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发挥大城市的拉动作用。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区,县域经济发展也快不起来。要通过强化中心城区带动全市,以中心城区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形成龙头高昂、整体跃升的发展态势,最终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

——处理好规划布局与行政区划的关系。“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的空间布局,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瑞安市整体性地进入中心城区的规划布局。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还是从温州城市的形态来看,这都是一个发展的必然。大都市区特别是核心区的建设,需要实行“一盘棋”式的统一规划,以冲破行政区划给整体性开发建设带来的无形分割。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不调整利益格局,但要打破区域界限,加强统一协调,实现规划共绘、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共同来做大做强大都市的核心区。

——处理好城市框架建设与城市内涵提升的关系。新型城市化必然要求城市建设由“要素集聚”转向“结构转换”,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大都市区的框架初步形成之后,要逐步把重点转到转型上来,在完善城市功能、创新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更加注重细节,更加注重品质,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城市空间布局的落实需要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要大力推进交通道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两纵两横一支”铁路网、“两纵两横三联一绕”高速公路网、“三纵两横”国道网、“四纵四横”省道网、“一纵两横三放射”市域快速道路网、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机场、港口建设。

要把空港、海港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温州机场扩建,完善国内航线网络,积极开辟国际航线;按照港产城联动的要求,加强温州三大核心港区建设。同时统筹推进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保安、灾害防御、应急处置等防灾减灾体系,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四、时尚之都是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经济特色

温州发展时尚产业、建设时尚之都,有基础、有条件、有机遇、有潜力。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依托温州轻工产业、温商网络、民间资本、空间要素四大优势,坚持智造和消费双轮驱动,积极构筑国际时尚消费名城、时尚精品制造名城和时尚产业策划基地、时尚要素配置基地,加快轻工产业向时尚产业升级、轻工之城向时尚之都转型,努力把温州打造成为品牌荟萃、智造发达、市场活跃、消费集聚、影响力大的时尚之都。

要打造时尚产业集聚平台。要将规划建设“东方时尚岛”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高起点、高水准,进一步完善瓯江口新区的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加快打造集各种高端功能为一体的都市时尚集聚区,使其成为引领温州时尚之都建设的新龙头和发展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紧落实“时尚新天地”、“世界温州人家园”等重大项目。同时,要以温州经开区、温州高新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和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等为重点,整合提升现有各类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注重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时尚产业制造的新高地。依托城市有机更新和传统工业区“退二进三”,提升各类文化创意平台,打造时尚创意设计、产品发布和文化交流平台。积极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打造时尚产品进口、出口、转口基地。争取引进一批时尚网购龙头落户温州,促进网络经济与时尚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时尚产品互联网分销中心。

要大力推动轻工产业时尚化。要发挥温州轻工产业基础好门类多的优势,以服装、制鞋两大产业为核心,以眼镜、箱包、服饰配件、家具、打火机、制笔等为重点,补齐短板,拉长长板,加快形成温州特色的核心时尚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引进和培育各类研发设计中心、教育培训基地及项目孵化基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时尚管理专业,扶持和发展一批创意设计工作室,营造温州设计新优势。要大力推进品牌集聚。要培育标志性自主时尚品牌,特别是设计师品牌、快速消费品牌,引进国内外高端时尚品牌,完善时尚品牌运营推广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和品牌保护,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著名品牌体系。要大力提高工艺品质。全面深化创新驱动,加快实施“机器换人”,支持企业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功能的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要大力推进发展模式创新。顺应时尚终端市场周期短、变化快的特性,引导企业通过组织优化、业务重整、流程再造、信息化建设等途径,努力缩短时尚轻工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周期,大力推广“快速时尚”发展模式。要大力培育具有时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整合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话语权的领军型时尚企业。

要积极促进时尚消费。要着力打造环五马商圈,加快培育和发展龙湾中心区、瓯海新城、永嘉三江口片区、温州经开区滨海新城、龙湾空港新区等新兴时尚商圈,加强县域特色时尚产业布局,合理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集聚辐射力的时尚消费地标。积极发展文化、教育、旅游、娱乐、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同时办好中国(温州)国际时尚消费博览会,支持行业协会和企业举办春夏、秋冬新品时尚发布会。发挥温州人品牌代理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世界品牌代理商大会、国际著名品牌发布会、国际流行趋势作品发布会等主题活动,争取创办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的大型展会。

要培育发展新兴时尚产业。依托温州独特的山水自然条件,积极开发生态旅游、运动休闲旅游、露营探险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高端旅游。大力开发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时尚旅游产品,积极打造“温州礼物”、“温州印象”、“温州美食”等品牌。促进养老与养生相结合,大力发展高端健康养老产业。推进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假日花市等载体建设,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继承和发扬温州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提升“百工之乡”发展水平。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积极发展新的艺术形式,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促进艺术衍生品开发生产,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类时尚产品、珠宝及贵金属制品、美容产业等高附加值时尚产业的发展。

五、山水智城是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环境特征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要以建设山水智城为载体,切实加强环境建设,使之成为温州构筑大都市区的独特优势、战略资源。

要构筑以“绿色”为主元素的城市生态空间。“绿色”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标志,绿意盎然才谈得上山水智城。要加强温中平原生态区、温西山地生态区、温东海洋岛屿生态区等三个生态片区建设,打造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生态廊道,建设温州生态园、林垟湿地、苍南水乡湿地、洞头鸟岛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铜盘列岛自然保护区和西门岛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推进滨海防护带建设,着力构建“三片三廊七核一带”的生态结构。抓好文成、泰顺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发挥雁荡山、楠溪江、飞云湖、洞头等旅游景区作用,大力培育绿色经济。对中心城区绿地及水系资源进行系统挖掘,构建“一芯半环多楔渗入”的绿地系统结构,全面深化温瑞塘河、瑞平塘河等整治和建设,打造“城外山环水绕、城间山水相连、城中见山通水”景观层次丰富多变的城市生态空间。

要推进以“治水”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五水共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着力在统筹推进、科学治水上下功夫,抓落实、抓重点、抓进度、见成效。要坚持治污先行,全面整治垃圾河、黑臭河,做好截污纳管和农村污水治理。同时统筹推进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加快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切实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完善节约用水体制机制。同时,要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深入开展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治理、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市烟尘整治、农业农村污染控制等“六大行动”,确保大气环境质量走在全省前列。全力打好“六城联创”攻坚战,全面营造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市环境。

要深化以“宜居宜游”为特色的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美丽县城创建工作,努力在优化规划设计、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要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精品线、示范乡镇、精品村建设,努力打造精品样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坚持现代村居与传统文化的统一,慎砍树、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要推进以“信息化”为载体的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信息消费、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助力温州制造向温州智造升级。充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统筹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建设“智慧旅游”、“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环保”等一系列行业基础平台,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

六、瓯越文化是温州大都市区的人文特质

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城市的灵魂。一个大都市区是否具有吸引力、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

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要精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维系历史文脉,挖掘历史文化,让深埋于地下的文物遗迹“浮上来”,让记载于史籍文献的文化“走出来”,让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文化遗存“活起来”。加快推进城西街、庆年坊、朔门街、五马-墨池等“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实施刘基、叶适、王十朋等“十大温州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工程,深化温州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加强温州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宣传。实施“非遗守望行动”,做好瓯塑、瓯绣、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工艺美术的传承工作,抓好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四大文化品牌”建设。

要塑造人文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建设美丽温州、创造美好生活的“最美景观”、“最美人物”、“最美现象”,不断焕发社会正能量。依托文化礼堂建设主平台,积极构建农村精神家园。大力弘扬和提升温州人精神,营造大气开放、鼓励创新、合作包容、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抓好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全覆盖、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歌舞戏剧、文学美术和影视作品,全面提升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和服务能力。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繁荣文化市场,提高文化发展水平。

七、坚持发展“温州模式”是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发展动力

“温州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的伟大实践的结晶,是推动温州转型发展、赶超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加快温州大都市区建设,必须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着力推进四十项改革重点,全面深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改革,努力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要着力推进市场准入向全领域开放,推进“温州人经济”向温州经济回归,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提升温州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要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转变,推进与大都市区相适应的市域治理体制机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创新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要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要推进以“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为原则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解决“土地怎么用”的问题。建立与完善政府投入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向城市建设,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权、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解决“农村资源如何盘活”的问题。

推进温州大都市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既要有大干苦干实干的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循序渐进的方法。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铺路石情怀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担当,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抓具体、具体抓,一件一件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作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