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错落有致的别墅矗立在半坡上,崭新的水泥路通往田间,门口躺椅上老人们聊天晒太阳,宁静的乡村一派祥和的景象。这是记者在榆阳区古塔镇黄家圪劳(劳加土字旁)村看到的一幕。
黄家圪劳(劳加土字旁)村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实施“十村样板、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和“企业帮带、回乡创业”工程,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改革成果城乡共享。截至目前,全市初步形成点线面块体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
基础建设美化家园
“到过黄家圪劳(劳加土字旁)村的人都会忍不住感慨,在这样的新农村生活太舒心了。”随行的榆阳区农工部副部长石林告诉记者。
2008年以来,黄家圪劳(劳加土字旁)村按照强化生态理念、发展城市经济、改善村容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里的新农村建设分为两期:一期工程投资2亿元,包括土地治理、基本农田改造、村庄建设、水利、道路、桥梁、农网改造、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投资1亿元,包括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农家乐、水上乐园等旅游度假项目建设及幼儿园、完全小学建设,整体绿化达到3000亩。
“不劈柴、不动火就能做饭,有电视、有沙发,比城里人都好呢!”免费老年公寓生活的73岁老人王爱芳,语气中透露着喜悦。新村的建设,当然不只是这几排别墅,村内的基础设施、宅基地平整、硬化移民区巷道、修葺排水沟、铺设自来水管网和排污管道、架设农电网、修建文化广场等,全部由文昌集团投资建设。
“黄家圪劳(劳加土字旁)村在文昌集团的帮助和支持下,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八年规划》,到2015年要变成集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陕北第一村。”张世全骄傲地说。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实现通畅通达、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惠及大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村社会事业保障水平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
特色产业富裕农民
“搬进来、稳得住、能致富”,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榆阳区鱼河镇南沙村是不同于黄家圪劳(劳加土字旁)村的又一种新农村模式。3月底,记者走进南沙村时,村民赵换琴正在自家的大棚里掐秧,“我们家承包了5个大棚,一年收入十几万元。”赵换琴说。
南沙村村支书田军指着面前的一排排大棚说,这里以前是一片荒沙梁,南沙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村民们收入基本靠外出务工,与很多新农村建设不同,他首先想的是如何发展产业,让村民致富。“只要有了产业,能致富,自然能留得住人,否则就是建起了新房也留不住人。”田军的想法很实际。
2009年,榆阳区实施《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项目以来,南沙村借着村里交通便利、地少人多、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好的独特优势,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引导,整合荒沙地700多亩,大力发展现代设施蔬菜产业。截至目前,村里共有日光温棚715亩,总产值超过800多万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0元。去年10月以来,南沙村又启动了新村建设,新建了245套别墅,覆盖了全村每家每户。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形成“矿产资源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理念,把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作为发展榆林农业的切入点,大力实施“5695”工程,即构建“四区一带”五大产业布局,建设以马铃薯、玉米、羊子、红枣、小杂粮、大漠蔬菜为主的六大特色产业,打造陕北羊子、榆林薯业、榆林红枣、大明绿豆、大漠蔬菜、三边荞麦、榆林杂粮、榆林种业、子洲黄芪等九大品牌,建设“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和畜牧业、生态水利、绿色食品工程、绿色人居环境”五大体系。
惠农政策促进发展
黄家圪劳(劳加土字旁)村和南沙村是我市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比如陕西省养猪第一村榆阳区马合镇麻生圐圙、村矿和谐新村神木县中鸡镇李家畔、商贸带动新村神木县神木镇前坡、企业帮建新农村府谷县武家庄镇高庄则、争先创优样板村横山县响水镇白岔峁、“六位一体”新农村吴堡县郭家沟镇下侯家墕、美丽乡村旅游新农村米脂县城西柳家洼……截至2013年底,全市初步建成园区带动、城镇辐射、一村一品、商贸物流、村企互动五种模式的市级新农村上千个,其中“神木模式”“府谷现象”“高西沟精神”更是名扬全国。
2006年以来,我市新农村建设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市新农村建设异彩纷呈。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三沿三型”布局规划,着力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种养业向大户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打造一批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好、建设标准高、具有典型示范和推广价值的试点村、重点村,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2000个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环境优美、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农村,辐射带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