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今天,人们期待的美丽乡村是怎样的?是城市的翻版?还是简单的新房、新村复制?
青原区以青东沿线美丽乡村建设给出了一份漂亮答卷:没有千篇一律、简单庐陵风格,而是注重历史传承,“一镇一文化、一村一名片、一房一景观、一业一精品、一线一乐园”,串珠成链,文旅农融合互动,为广大农民打造了一条百里幸福长廊。
全域规划,“三带合一”,打造吉泰走廊城乡统筹示范带
之于青原区,青东公路沿线的美丽乡村建设意义不一般。
青原区是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泰走廊的核心区、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而青东公路与105国道青原段穿区而过,沿线分布着全区9个乡镇、街道(场)和80%的人口。这就意味着青东线就是青原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战场。
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条线:这里有“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田镇、文家村、匡家村、陂下村等众多展现庐陵文化内涵的古村落;这里有江西省行委旧址、曾山旧居、列宁台等红色旧居旧址和无数清晰可辨的红军标语;这里有“山青、水青、气青”的青原山,64%的森林覆盖率和一批支撑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业基地……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做优秀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人,探索建立文化遗产、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互动双赢的路子”,面对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然资源,青原区委、政府沉静思考,理性选择。
迎着发展的“春风”,青原区紧紧抓住原中央苏区县振兴政策倾斜的机遇,紧密对接我市“三山一江”旅游发展战略,明确青东线美丽乡村的发展目标为,建成全市一流的红色历史传承带、庐陵文化展示带、绿色生态观光带“三带合一”的吉泰走廊城乡统筹示范带。
规划的深度,展示着理念的高度。以文化为魂、绿色为脉,青原区综合考虑沿线自然生态、人文、旅游、产业发展、交通和城镇布局等资源要素以及相关规划等政策要素,聘请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公司进行全域规划,突出古村镇的修复保护和挖掘传承,突出红色旧居旧址的修复整治和合理开发,突出文旅农融合互动发展,将青东公路全线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农业高产高质高效、农村景美家美情美的百里幸福城乡统筹长廊。
在全域规划的基础上,青原区突出“因地制宜、聚散有章”的特色,对全区各乡镇集镇进行了规划修编,实现了全区所有30户以上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形成青东公路干线各个村落“长藤结瓜”建设格局。
建设内容从单一到多方位、综合性,资金力量从“撒胡椒面”到突出重点、相对集中,青原区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有庐陵文化底蕴的古村镇、经受过战争洗礼的红色村庄和重要节点上的村落、圩镇,统筹推进立面改造、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产业和民生事业等。
青原山景区完成了青原山庄、游乐园资产回购和阳明书院维修、景区游步道建设,推进了青原禅溪改造、山前村搬迁等一批重点工程;渼陂古村实施了水系改造、环境整治、村史馆建设等景区提升改造工程,为5A级景区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富滩镇、富田镇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圩镇周边原本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荒地,分别改造成了小桥流水的宋溪公园和正气公园;东固景区以东固革命烈士陵园为龙头,加快革命旧居旧址维修保护,为国家4A级景区创建做好扎实准备……一个个美丽乡村建设点,悄然变成了一个个引人流连的观光休闲旅游点。
青东公路是丝线,串起“珍珠”一串串。“青清青原山净静净居寺”、“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田镇等等,成为各地游客休闲旅游的首选地。如今,青东线正逐步变身中心城区的后花园。
整合资源,发动群众,汇聚建设美丽家园的强大合力
红色历史传承带、庐陵文化展示带、绿色生态观光带“三带合一”。这样的目标定位,决定了青东线美丽乡村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高投入。
4个“最”足以证明:投资额度最大,累计投入约3.6亿元;线路里程最长,从东固到天玉全线总里程89公里;立面改造最多,全线镇村密集,可视村庄就达72个,涉及群众4350户;单个体量最大。其中,仅富田推进“古村新镇、镇村联动”建设,就投入资金6600多万元。
青原区仅成立13年,底子薄、条件有限。这样大的摊子、这样大的投入,靠自身财力,青原区捉襟见肘。怎么办?整合资源,发动群众,汇聚建设美丽家园的强大合力,青原区以实际行动、实际成效铿锵作答。
广借“外力”,集聚“内力”,2013年,青原区着眼民生所需,克服财政紧张的重重压力,采取上争、下筹、外招、内整,千方百计筹集通道改造提升资金3.6亿元,各村点纷纷宣传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节约资金,仅文陂镇中村上汤村就发动村民投工投劳近1000人次,节约建设资金7.5万元,东固畲族乡三彩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就得到了幸福365公司的10万元捐赠款。
严格资金管理,将每一分钱落在建设上。青原区制定了《青原区新农村建设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专户专管,严格审批,规范拨款流程,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管。在区财政局设立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专户,由区新村办现场察看工作进度、区财政局农业科审定后,按3:4:3的比例分三次先后拨付。
想方设法省钱,将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水泥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用量大、花费大的一项物资。青原区对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用水泥由区新村办进行集中采购,由区内两家水泥生产厂家按大客户价格的最低出厂价供货,保证了水泥质量,有效降低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本。积极倡导“村旁路旁绿成林,门前屋后花果园”,要求在村庄绿化过程中多种本地的乔木和果树,鼓励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种植井冈蜜柚,实施“千村万户老乡工程”,既绿化村庄,又发展了庭院经济,还节约了绿化资金。
强大的合力,带来了青东公路沿线的美丽嬗变:
青东公路实现“三改二”,使青原区至东固的时间从原来的两个半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富田、新圩等圩镇所有道路完成“白改黑”,形成了联结城乡、覆盖全区的全域快速通道。
公路沿线进行适地适树、加密加彩,完成增绿补绿1.8万余平方米,新增各类绿色生态产业面积近2万亩,打造了一条清新亮丽的“绿色通道”。
古村落、古村镇、红色旧居旧址、红军标语等被放到前所未有的位置加以保护,既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整治,又对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房屋进行庐陵风格立面改造,同时结合旅游发展深挖文化内涵,使古村镇“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成为当地的闪亮名片。
一大批镇村联动点,围绕环境卫生、违章搭建、临街建筑、占道经营、集贸市场“五大”整治,公共设施、景观环境、园林绿化“三项”建设改造提升,成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服务旅游发展的“磁石”。
以青原山景区为龙头,渼陂景区、富田景区、东固景区互动发展的四大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正与青东公路沿线景观带逐步构成“一带四景”旅游发展格局。
打响品牌,升级产业,推进文旅农共舞共兴
建设美丽乡村,农民增收致富是核心。
深刻认识到文化旅游“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青原区不断探索适合青原古村镇旅游开发的路子,让富有庐陵文化特色的古村镇,在成为吉安旅游金字招牌的同时,也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响亮名片。
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是关键一步。
怀着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担当,青原区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人员对古村落、古民居开展文物普查及复查,发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物或古迹,完善了古村镇古民居名录体系,对古村镇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备案存档,同时邀请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对古村镇古老的历史渊源和各种建筑风格给予充分论证,并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同时,以申报促保护,把申报文化品牌作为推进古村镇保护的重要抓手,成功将渼陂古村、陂下古村和富田镇创建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将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景区创建为国家4A景区、国家生态村,将渼陂永慕堂、文天祥墓、东固平民银行旧址、王家诚敬堂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圩“箍俚龙”、富田“喊船”、渼陂“彩擎”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2个,这些文化品牌已经成为青原的金色名片。
不遗余力地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叫响青原旅游品牌,为农业产业的融入提供平台。青原区依托丰富的古村落文化资源,结合山水生态、红色文化、佛禅文化、名人文化等旅游资源,精心设计并推出了以渼陂为代表的古村文化之旅、以青原山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文化之旅、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之旅、以净居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之旅4条旅游精品线路,并先后举办纪念文天祥诞辰770周年、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庐陵文化旅游节等有较大影响的旅游推介活动,初步打造了富有青原特色的节庆旅游品牌,为宣传推介文化旅游和青原的农业产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的发展,青原旅游内容的丰富需要现代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
发挥城郊区位和生态优势,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地、“红、绿、古”等旅游资源,从吃、住、行、娱、购、游等多方面对接融合,青原区按照“一村一品整村推进、支柱产业板块扩张”的模式,着力配置壮大井冈蜜柚、绿色蔬菜、花卉苗木三大支柱产业。
井冈蜜柚种植风生水起。全区目前完成井冈蜜柚种植面积4万亩,其中,吉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全面完成一期5000余亩开发的基础上,新增二期井冈蜜柚开发基地3500亩,修建山塘水库19个,饲养蛋鸡10万羽,万亩井冈蜜柚基地初具雏形。去年,全区落实“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农户6000户,完成整地9500亩,挖穴9万穴。
花卉苗木产业档次提升。全区已完成花卉苗木种植1.5万亩;天玉镇景缘花卉苗木合作社完成新增征地200余亩,面积达到6000亩,新增名贵花卉品种6个,成为市中心城区城市绿化和景观布置的重要花卉苗木供应基地。
绿色蔬菜产业稳中有增。全区实现新增蔬菜播种面积1100亩,新增蔬菜大棚120座;东固畲族乡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全乡食用菌种植面积近千亩,“一村一品”初具规模,逐渐成为全乡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
更令人欣喜的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投产运营,更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按照规划,示范园将建设成为集新品种引进研发、新技术运用展示、新信息产销服务、新产品加工贸易、新科普教育培训和新田园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升级版、农民小康提速的快车道和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目前,园区已流转土地8000余亩,入驻江西德泽、江西联大、江西博海等企业6家,蔬菜、水蜜桃、食用菌、葡萄、草皮和苗木基地8个。
目前,沿线实施“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工程的村庄达到80%以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2家,形成了万亩井冈柚、万羽优质禽、万头良种猪、万亩花卉苗木、万亩绿色蔬菜、10万亩林产化工和20万亩公益林等万字号示范基地8个。
同时,青原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有序扩张”的原则,在井冈蜜柚、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等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中,选取具有一定规模、建设基础好、开发潜力大、积极性高的,沿线布局特色餐饮类、观光游憩类、户外活动类、参与体验类、休闲度假类等农业休闲园区,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扶持倾斜,使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发展日益红火。
目前,全区已发展大型休闲旅游农业基地12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共50余家。2013年,该区荣获“全省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市、区)”,这是继井冈山市之后的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随着文化、旅游、农业的加快融合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居住环境越来越美、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百里长的青东线,正逐渐成为广大老百姓的百里幸福长廊。
编辑:钟必攀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