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处于二元分割状态,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党的十八大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当前梧州市城乡差距的基本现状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梧州市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实际上,在城乡发展的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创造性实践经验。近年来,重庆、成都等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区,以及江、浙等地的创造性实践,已经探索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这些无疑为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成功范例。
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全面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登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流转。
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健全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及用益物权、建设用地盘活等机制。构建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立梧州市农村土地交易所,搭建区县、乡镇农村土地交易平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建立城乡协调的投融资平台。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和方式,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地上建(构)筑物物权及附着物所有权抵押质押信贷;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探索农业规模化经营保险、农村房屋统一投保、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保险面,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力争最大程度降低农民的创业风险和经济损失。引导担保机构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担保额,提高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推进农业集约经营。坚持走“特色精品、集中连片、标准生产、规模发展”的路子,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经营。重点抓好优质水稻、标准化蔬菜、标准化水果产业、生物产业等优势产业带以及优质水稻、三黄鸡和优质水产等特色种养殖基地的规划建设,发展规模农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产品投入、生产、加工和消费全程质量安全体系;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特色种养业产业示范园,提高农村产业集聚水平。
建立以工促农长效机制。协调城乡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就地加工型的工业区,构建以工促农工业集中发展体系,实现工业集中、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工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粮食、生猪、三黄鸡、六堡茶、中药材产业种养加工新型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协会)和公司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商品化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进程。挖掘农业中蕴含的农事参与、乡村风俗、农家娱乐、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潜能,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性功能、生活性功能、科普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开发农村新型消费业态,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实现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变和城乡文明双向传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休闲农业,以新型服务业发展推动三大产业的融合互通。
协调发展城乡基础设施
创新规划体制机制。以全域规划的理念,加强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调修编制,突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逐步建立有机衔接、互动发展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探索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协调机制;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推进规划管理向乡镇及村庄延伸,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提高公益性公共服务覆盖率。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市、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完善行政村建有农民健身场所;逐步扩大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等。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强化“三农”发展权。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每年对“三农”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入开展扩权强镇改革;壮大镇域经济;探索村级联合社、经济合作社等多种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统筹城乡发展,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扎实做好改革试点各项工作,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点,加快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区,努力开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格局,全面推进富民强梧新跨越。
编辑:钟必攀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