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江苏宿迁:让农民享改革发展红利 城乡统筹看"宿迁模式"

2014-03-06 09:33:08  来源:现代快报网  作者:SystemMaster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江苏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依然是宿迁。

但也就是宿迁,这两年积极探索建设城乡统筹试验区,推动了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三同步”,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这就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宿迁模式”。

筹划城乡统筹试验区

农民张庆帮:“咱们农村人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

站在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那片连绵5000亩的稻田前,仿佛置身于美国的现代农场。能想象得到的是,未来现代化的机械生产将大大提高这些农田的种植效率。

“原来这里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和我们传统的农田一样,有边界、田头、沟渠、路道等,占了不少田地,实际上是浪费。”宿城区城乡统筹试验区党工委书记陆军对现代快报记者说。

一场规模浩大的土地平整工作在2013年前完成,随后这片几乎一眼望不到头的良田成为了上海光明米业的种植基地。

事实上,屠园乡的这一变化来自于3年前宿迁市领导的一次驻村调研。

2011年8月27日,时任宿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现任市委书记蓝绍敏,到宿城区中扬镇毛集村进行“三解三促”驻点调研。

当地的媒体报道称,祖祖辈辈生活在村子里的农民张庆帮向蓝绍敏敞开了心扉:“咱们农村人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

经过调研,蓝绍敏提出了在成子湖周边地区实施连片开发,按照“人口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公共资源向社区集中”的“四集中”思路,建立城乡统筹试验区,探索后发地区加快脱贫奔小康的路径。

积极转变农民生产方式

农民赵小军:“住进这么好的小区,父母再也不用整天和黄土地打交道,一家子也都有了经济收入,自己也不想在外面漂着了,该回家了。”

在宿迁,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是城乡统筹工作中的头道工序。

“宿迁一方面建设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创业园,让农民进城入镇、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推动土地规模流转,让农民在动迁以后实现身份向农业工人的转变。同时,宿迁还鼓励农民创业、全民创业,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脱离土地的自由创业者。”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对现代快报记者说。

住在宿城区中扬镇富康佳园小区的赵古泽很高兴。他高兴的是,老伴在小区附近的捷锋帽业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一个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一时间成为小区居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乐事。

赵古泽的儿子赵小军一直在杭州打工,如今他也嗅到了商机,打算回家创业。赵小军说,住进这么好的小区,父母再也不用整天和黄土地打交道,一家子也都有了经济收入,自己也不想在外面漂着了,该回家了。

而在此时,宿迁泗洪县龙集镇姚兴村的20多位农民,正乘坐一辆手扶拖拉机,给承包自己田块的老板梳理田间沟系。“这样干一天,可以拿到60块钱!”村里人都清楚。

这几乎成了宿迁当地农民致富的基本途径。

“我们家五口人,父亲过去种地,现在被附近的农场返聘务工,除了800元/亩的土地流转收入,每月还有1200元的工资。我们夫妻俩在小区门口搞个体经营,收入远远超过在外打工。”中扬镇毛集村村民靳德芹算了一笔账,她家一年因土地流转可直接增收近1.5万元。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