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夏季中医教您巧治高血压

2013-08-08 15:04:12  来源:健康养生网   作者:陈宇

夏季本来天气就热,人容易烦躁,夏季也是高血压的高发季,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与脑出血、脑梗塞的发病有正相关关系。高血压多发于中老年人,且发病率这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人们对高血压也是越来越关注了,人们在合理利用降血压药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食物来辅助治疗。下面小编给您介绍一些帮助治疗高血压的中医饮食。

一、枸杞菊花勾藤茶

材料:杭菊花10,枸杞子15,勾藤10

制作:上述三味滚水冲泡,不拘时间,代茶饮用。

功能: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对肝阳上亢的眩晕有效。

二、菊楂决明饮

材料:菊花10,生山楂15,草决明15(打碎),冰糖适量。

制作:三药同煮,去渣取汁,调入冰糖,代茶饮。

功能:具有清肝疏风、活血化淤的功效,对阴虚阳亢、大便秘结的眩晕患者,最为合适。

三、夏枯草槐实煲猪肉

材料:炒槐实10,夏枯草15,瘦猪肉100,酱油、糖、醋适量。

制作:将猪肉切成薄片,与夏枯草、炒槐实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用文火煲汤。将熟,加入酱油、糖、醋等调料。可作为中、晚餐菜肴食用。

功能:具有润肝养血、育阴补虚的功效。本汤营养丰富,清爽可口,是本类眩晕的食疗佳品。

四、天麻猪脑羹

材料:猪脑一个,天麻10,食盐少许。

制作:将猪脑、天麻加水用文火炖一小时,熬成稠厚羹汤,除去药渣,加入食盐调匀,一日内分顿连脑带汤同食。

功能:具有平肝熄风、补精益髓的功效,对精亏阳亢者效果较好。

五、补髓蜜膏

材料:牛骨髓、生山药、蜂蜜各250,冬虫夏草、胎盘粉各30

制作:诸味共捣匀,纳入瓷罐中,再将罐放入锅内隔水炖30分钟即成。每服2~3汤匙,每日两次。

功能:具有益肾填精的作用。本膏对肾精不足兼贫血、白细胞减少者较为适宜。

六、虫草首乌茶

材料:冬虫夏草150,何首乌240,茯苓150,生地、熟地、天冬、肉苁蓉各90。制作:将上述药物研成粉末,每日用30,放入保温瓶中,用开水冲泡大半瓶,焖20分钟左右后,频频饮用,当日饮完。饮水量大者,可以再次冲入开水。

注意:饮食呆滞、脘腹饱胀者,可暂停饮用。应提醒的是,这类茶要长期饮用,方可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七、黄芪枸杞炖乌鸡

材料:黄芪30,枸杞15,龙眼肉30,乌鸡500左右,姜、盐、味精、酱油适量。制作:将乌鸡宰杀干净,黄芪、枸杞、桂园肉洗净装入鸡腹,用线扎好,放入沙锅中,加清水1500毫升左右,放入姜,盖好沙锅,先用武火煮开,然后改用文火炖两小时左右,调味即成。

以上治疗高血压的中医饮食患者朋友们可酌情使用,希望能够对你们降血压有帮助。当然这些饮食对降血压只是一个辅助作用,且效果相对药物来说相对缓慢,所以患者朋友们切记不要操之过急。

看中医如何收拾高血压

由于高血压病人需长期服药,因此选择药物时除考虑疗效之外,还应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即避免使用有毒副作用的中药。

有时中医大夫在临床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高血压病人,吃了几剂中药后,眩晕、头痛等症状大大减轻,可血压却没有明显下降。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周超凡教授。

教授解释说,高血压属全身性疾病,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往往能够很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从而间接达到降压目的。然而,由于过去对中药降压的科研成果重视不够,不少医师不熟悉或不掌握降压中药的合理使用,有时甚至在辨证论治的处方中用了1~2味有升压作用的药物,结果导致升降抵消、事与愿违。因此,教授建议,在辨治高血压病的过程中,应注意把传统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起来,优先选用那些经中药药理研究证明有降压作用的中药。

举例而言,在目前已知的70多种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当中,天麻、钩藤、菊花、罗布麻、羚羊角可有效改善眩晕;柴胡、龙胆草、夏枯草、莲子心可缓解急躁易怒;独活、杜仲、桑寄生、巴戟天、怀牛膝能明显减轻腰膝酸软;丹参、酸枣仁、五味子、柏子仁能改善心悸失眠;半夏、天竺黄、制南星、莱菔子可有效控制呕吐痰涎……教授建议,应优先选用这类既符合中医随证选药原则,又符合中药药理研究结果的药物。而对于那些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升压作用的中药,如枳实、枳壳、青皮、西红花、麻黄、白鲜皮、蓖麻子等,则最好不用。

对于传统的中药药对,教授认为,只要其中没有升压作用的药物,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便可灵活选用,配伍得当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天麻配钩藤治疗肝阳上亢,知母配黄柏治疗阴虚火旺,栀子配豆豉治疗心烦不安,枸杞配菊花治疗肝虚目涩,杜仲配怀牛膝治疗腰膝酸软等。

教授指出,在辨治高血压病的过程中,应努力开拓用药新思路、发掘药物新用途。如黄芪可以补气升阳,过去因惧怕其升高血压,很少将其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不仅能降糖、降脂、降压,还可改善冠脉供血,提高免疫机能,因此用于高血压与高血压合并症的治疗非常合适。例如,将生黄芪用于舒张压高、脉压差小的病人,不仅能降低舒张压,还能增大脉压差,并可明显改善病人的气短、乏力、胸闷等症状;再如,三七可以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良好的降压、降糖、降脂、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因此也很适合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的治疗。

谈到高血压病的用药原则,教授认为西医学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则注重辨证论治,二者基本一致。同时,中西医都主张采取综合措施,即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同用,以求增强疗效。对于高血压病来讲,降血压是本,改善由于血压升高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是标,临床用药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比如,当眩晕发作不能站立时,当头痛难忍上冲巅顶时,当失眠严重彻夜不寐时……应首先考虑如何迅速缓解症状,然后再集中力量降压,其效果往往比较明显。

教授说,由于高血压病人需长期服药,因此选择药物时除考虑疗效之外,还应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即避免使用有毒副作用的中药。

马兜铃科植物青木香、广防己等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但其中含有肾毒性物质--马兜铃酸,久服可能伤肾,因此在遣方用药时最好避而远之。

中医按摩 远离高血压

1.梳头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疏通经脉,流畅气血,调节大脑神经,刺激皮下腺体分泌,增加发根血流量,减缓头发的早衰,并有利于头皮屑和油腻的清除。

梳头方法是每天早、中、晚各梳头一次,用力适中,头皮各部全部梳理一遍,每次2~3分钟。

2.推发 两手虎口相对分开放在耳上发际,食指在前,拇指在后,由耳上发际推向头顶,两虎口在头顶上会合时把发上提,反复推发10次,操作时稍用力。两掌自前额像梳头样向脑部按摩,至后颈时两掌手指交叉以掌根挤压后颈有降压的作用。

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高血压属热症,石膏性大寒,用膏都石膏枕,以寒克热能自然调节脑神经和人脑正常温度,使脑血管正常工作,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长期坚持使用能将血压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误区多

误点:中医药不能降血压

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受西医学的影响。认为西医降血压起效快,中药不能把血压降下来,所以用中药无效。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中医学认为,同其他疾病一样,高血压也是由于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了阴阳的偏盛偏衰。中药治疗是根据每个不同个体的特殊情况,进行辩证论治,治疗的目的不是降血压,而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了,气血运行能够正常,血压自然会降下来。

误点:中药降血压永不反弹

经常有广告说中药降血压永不反弹。所谓永不反弹,是指永远不会再有血压升高。这也是不科学的。我们知道,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有很多,如情绪、睡眠、生活环境、工作性质、生存压力、不良生活习惯、遗传等,任何一种不良刺激都可能使血压升高。但我们研究发现,血压降下来后继续用中药维持治疗,再加上改善生活方式等,确实能使血压平稳,反弹较少。

误点:中药治疗无副作用

有人说中药治疗高血压无毒副作用。其实这是对中药的一种误解。关键是中药治疗高血压是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辩证论治的,辩证恰当,副作用自然就少,辩证不当,一样有副作用,所以,高血压患者看中医应尽量到正规医院,找那些年资较高的,对高血压研究较深的中医进行辩证论治,才能效果明显,副作用少。

误点:中药只能起辅助作用

这是一种偏见。由于西药降血压效果比较快,容易让人产生信心,中药治疗高血压实际上是一种调节,所以,效果不显著,容易产生这种偏见。但是,我们多年临床研究发现,在高血压的不同治疗阶段,中药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长期用西药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刚开始接受中药治疗时,不能立刻停用西药,而是在原来用药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可使血压平稳下降,减少波动,这时候中药处于辅助治疗地位。待血压平稳一段时间后,有计划地逐步减少西药用量,中药可逐步上升为主要治疗药物。

误点:高血压需终生服药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是比较复杂的,需要长期坚持服药,但不等于终生服药。因为经过合理的治疗,血压能够降下来,而且治疗高血压也不只是药物,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改变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工作环境的改善等。经过综合治理,不少高血压患者可以停服西药降压药,甚至停服中药。只是减药或停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进行,根据血压和症状改善情况,循序渐进。

误点:治疗不能用补法

中医是讲究辩证论治的,高血压在中医可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不足、肝肾阴亏、痰浊内阻等。如果属于肝阳上亢者,当然不能用补气药,而是用滋阴或平肝药,如果属于气虚者,必须使用补气药才能见效。我们临床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多属于气虚型,有许多还常兼有痰浊,我们用大剂量补气药,或者补气与化痰药同用,常可收到满意效果,有些甚至已经停用西药降压药治疗,血压十分稳定。当然,高血压患者是不是气虚型,还是要找中医看过才能确定,不要自己盲目使用补气药治疗。

实习编辑:陈小义 责任编辑:何西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