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到飞毛腿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们
节后用人单位在招工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
返乡农民工去哪儿了
来源:央视财经
【春节后,深圳的用工市场出现人员短缺,用人单位展开抢工大战。返乡农民工都去哪儿了?对此,当地政府和企业又如何应对?】今天是正月十八,马年春节渐行渐远,绝大多数单位都已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返乡过年的进城务工人员也陆续集中返城。前几天我们关注了北京等地的节后用工市场状况,今天我们再去看看珠三角的情况。这几天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深圳采访时意外发现,为了能招到工人,当地企业甚至开始了抢人大战。
节后返城农民工数量短缺 用人单位展开抢工大战
正月十四,记者赶到深圳市全顺公司的时候,被称为农民工司令的张全收,正在培训基地迎接刚刚从东莞火车站接来的几十个农民工。由于这些农民工坐的是慢车,路上花费了三十多个小时,张全收显得有些着急。
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董事长张全收:坐三十个小时,那不是坐两天在路上。这边要人的哇哇叫,那边你们还到不了,你说急人不急人?现在各个工厂,都急的不得了,都在等着用人。所以我们心里也是急,晚上睡觉也睡不着,等着赶快接人。
工人们下车安顿到房间之后,张全收一边招呼这些工人们洗手吃饭,一边还不忘给新工人们宣传自己公司的优厚条件。
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董事长张全收:还是那句话,保你们几年能挣到,一个人最少三万五到四万元。现在各个厂家都等着要人呢,我急得嗓子都冒火。
张全收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几天工人来的数量少于往年,和公司合作的企业都在等着要人,这让他非常着急。张全收每天都要在这里迎接工人,只要看到工人进了培训基地,他的心里就会踏实一些。
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董事长张全收:行了,不管怎么样,你们来了我就开心。吃点东西,该休息休息,明天开始办手续,明天下午就回到厂了。好,谢谢大家。
张全收:今天晚上到天亮应该到个一、两百人。明天是个十五,过了十五,到十六开始上车,十七那一天最少得到二、三十车人。
第二天上午,工人们开始办理入职手续,经过登记核算,昨天来的工人只有120多人,这远远低于张全收的预期。张全收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需要人的企业有十多家,需要的工人数量有几千人,这120人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董事长张全收:每一个企业,凡是过了春节都有订单的,他们都接回来了,想着过了年初八都开始上人,三两天人都上满了,结果到现在今天都十五了,人还没有上来。
在全顺公司的培训基地,有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格外引人注意,她叫任惠芳,是福建飞毛腿集团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过了年之后,她就从福州来到了全顺公司,天天盯着全顺公司的分配计划,希望能够多招一些工人。
飞毛腿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任惠芳:这个时候往常我们都上了好几百人了,现在的话基本上只能达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而且今年我们的需求量也比往年更大了。
当天下午工人们经过培训之后,开始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分厂,得益于全顺公司的宣传和介绍,初步有72人被分到了任惠芳的飞毛腿公司。
飞毛腿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任惠芳:然后等会再做一下工作,看看突破一下80。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天争取?
任惠芳:对对。今天我的目标是100,看看能不能先完成80%。
经过全顺公司的一番努力,又有几个工人选择了任惠芳的公司。
飞毛腿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任惠芳:79个,还差一个,看看等会能不能再努力一把,不知道会不会还有个别的,就是还有在摇摆的,等会看他们管理再做一下工作看看,会好一点。
就在任惠芳想着再多招一个工人的时候,另外一家当地企业的驻厂经理开始从飞毛腿公司挖人。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这个经理正在做几个工人的思想工作,之后这些工人走向全顺公司的办公室,要求工作人员给他们更换工厂。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现在还在争取一些是吧?
深圳全顺公司驻东莞某公司经理霍松森:对对,尽量多争取一点到工厂,人家一直在打电话催我,让我去上人,人家现在一直在赶货。所以说去全国各地哪个厂都在招工,都在抢人。
霍松森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他所在的这家企业,计划从全顺公司招500人,但是现在只招了200多人。现在新来的120多人,分到飞毛腿的有70多人,而分到他驻厂的企业只有20多个人,这让霍松森非常着急。
深圳全顺公司驻东莞某公司经理霍松森:这几天竞争确实厉害。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我看你也在挖人。
霍松森:很多厂家都在这里等,这你都看到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都在这儿等着要人?
霍松森:对。
为了留住这几个工人,任惠芳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上面有很多公司的图片,包括公司为员工建设的酒吧、图书馆、食堂等设施。任惠芳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她每天都会接到公司打来的电话,催促她赶快上人。
飞毛腿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任惠芳:一天都是几个电话,从早上开始打到晚上(催)。刚过完年,各个企业的量都很大,其实不只我,好多企业都在这里,只是我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基本上每天都会来好几个公司,所以竞争比较激烈。
当天下午六点多钟,当70多个工人坐上长途大巴,被送往福州公司的时候,任惠芳总算松了一口气,虽然没有完成100人的目标,但是能够把当天一半多的农民工招进自己的公司,她已经很知足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像这几天,总共上了多少人了?
飞毛腿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任惠芳:200多,如果这一拨70几个过去的话,300多。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300多,跟你目标还差多少?你在这希望能招到多少人呢?
任惠芳:那我肯定是希望再乘二以上。
节目中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司令张全收是我们经济半小时栏目的老朋友,2007年我们开始对他进行跟踪采访,至今从未间断。张全收的经历成了七八年来我们分析判断用工市场的一张晴雨表,用工市场为什么出现了今天这些状况,下一步会怎么样,我们再来看看农民工司令和大家的说法。
/Page/
企业鼓励员工以老带新减小用工缺口 雪天成近日工人锐减的直接诱因
在全顺公司,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发现,很多农民工都是老工人带新工人,老乡带着老乡,还有的是老员工带着亲戚朋友。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都是你带过来的人?
全顺公司员工:是的。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带了多少人?
全顺公司员工:我带了十九个。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今年带了几个人?
全顺公司员工:一个。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就带一个?
全顺公司员工:嗯。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带一个有什么奖励吗?
全顺公司员工:带一个的话,如果他干满一年,我可以拿一千二百元钱。如果我选择一次性付款的话,可以拿五百元钱。
这个女孩去年在全顺公司做了一年,今年她把自己的妈妈和两个亲戚也带了过来,她说在这里收入有保证,而且带新工人还有奖励。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带了几个?
全顺公司员工:三个。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你这个有什么奖励吗?
全顺公司员工:带一个人的话就是500元钱。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一般是每年回去都要带吗?
全顺公司员工:刚来的时候是别人带我们,然后现在我来久了就带别人。
为了吸引农民工,全顺公司除了许诺,保证农民工一年收入在35000元到40000元以上,还鼓励老员工带新员工。带来的新员工工作一个月,老员工就有100元的奖励,工作满一年的话,老员工就可以拿到1200元。
深圳全顺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勇:一种模式就是员工在这做,他每个月都可以提一百元钱,干十个月就是一千元。那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说他愿意一次性来了之后干十天,一次性每人五百,带八个人就是四千元,加上他的工资,基本上一年可以挣几万元。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全顺公司的培训基地看到,下午培训完之后,十多个农民工就要前往杭州,全顺公司还为他们买好了火车票。为了吸引农民工,全顺公司不仅给他们报销一部分车费,而且到深圳或者东莞车站,都是车接车送。
深圳全顺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勇:不停地接电话。三个五个十个八个,只要是在广东省境内的我们都去接。确实是忙不过来的话,我们会联系他就近租车,包车回来,来到公司之后我们会统一给他报销的。
在全顺公司董事长张全收看来,现在农民工的工资增长了很多,而且为了增加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他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今年由于河南下雪,导致很多农民延后了出门时间,这是导致这几天农民工减少的直接原因。
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董事长张全收:今年跟往年又不一样,往年都是天气比较好,过了年都跑过来了,今年加上下了一场雪,天气又冷,工人来的迟,企业等着要人。
通过对这些工人的采访,也证实了张全收的说法。
全顺公司员工:因为家里下雪下了很大。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往年的话都什么时候出门?
全顺公司员工:都过了初六差不多。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过了初六就出来了,今年是初几出来的?
全顺公司员工:今年是前几天,12号坐的火车。
全顺公司员工:因为家里面冷,下雪了,不想出来那么早,想在家多玩两天。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今年也没有带一些新的员工啊?
全顺公司员工:家里都愿意在家里过了十五再来,所以我们来的早。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过了十五还会有人过来是吗?
全顺公司员工:嗯。
一些农民工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他们在家里劝朋友出来打工的时候,很多人都原意在家附近工作,不愿意到远的地方打工。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像周围那些朋友,他们都在做什么呀?
全顺公司员工:也是在家附近,然后在超市什么的干。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过来呢?
全顺公司员工:觉得有点远。
张全收告诉我们,现在很多大的企业都搬到了中西部地区,这给原来劳务输出的地区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多农民工可以在离家近的地方打工,这就使得沿海地区的用工紧张起来。
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董事长张全收:现在我们河南也好,安徽也好,内地城市都在招商引资,大的比如说我们河南中原经济区发展,很多大的五百强企业都落户了,包括富士康都30万人,造成了企业都会用人,企业用人有些人可以在家门口就工作了。
张全收认为,每年过完春节之后,由于正是各个企业集中需要人的时候,导致了暂时用工荒,一旦过了这段时间,用工紧张就会缓解。
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董事长张全收:今年过了十五,虽说农历十五之前来人来的晚一点,过了十五我相信人是大批的往这来,保证会有工人用。
用工荒,年年荒,虽然以深圳来说,从企业到政府一直想方设法挽留和吸引务工人员,但是用工缺口日益扩大的趋势依然无法逆转,那么面对短缺我们不禁想知道,原来络绎不绝的进城务工人员都哪去了呢?
刚才我们了解到了深圳市春节后再次爆发用工荒的情景,几年的连续跟踪报道让我们感觉这一幕幕似曾相识。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深圳市也了解到,那里的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来自我国西部,重庆则也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劳务输出地区之一,那么这些务工人员为什么现在来得少了呢,他们又去了哪里呢,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赶到重庆寻找答案。
/Page/
内陆地区用工需求激增 返乡潮已初具规模
农历正月十六上午8:30分,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人力资源广场外,人头攒动,他们都是前来求职的农民工,等待上午9:00开始的招聘会。在人群之外,有几个年青人零散地站在一起,他们也是求职者,但是独立于人群之外,非常显眼。这位青年名叫游利平,他是今年过年从广东返乡的农民工,今天要重新找工作。九点钟一到,游利平随着人流进入了招聘会现场。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这次来招聘市场,找什么样的工作呢?
务工人员游利平:找电子方面,然后质检方面。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电子和质检方面?
务工人员游利平:是。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以前有没有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呢?
务工人员游利平:做过,在外地做过五六年。
游利平此前曾在广东的顺德、深圳等地打工五六年,其中不乏有名的企业。
务工人员游利平:像那个美的,那个格兰仕。
游利平说,他回来之前,做的是技术工,工作稳定,收入也比较高。
务工人员游利平:在那边,应该是做得好的话,差不多四千元。做一个月,四千元左右。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扣除其它花费,住房这些?
务工人员游利平:它都是包吃包住的。
单位有名气,待遇也不错,还包吃包住。但是,今年过年前,游利平放弃了那里的工作。这是为什么呢?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怎么不过去了呢?
务工人员游利平:因为在这边我们老家,和那边,外地和本地的工资,算起来差不多,相差也没有多少。但是那边的消费,运费(路费)这些算下来,跟这边相差两三百元钱,算下来平均差不多。
游利平说,重庆这边工资水平虽然比广东那边低一些,但他干的岗位如果扣除其它花费,收入差别已经很小。另外,他在广东打工,每年春节回家,也是一种煎熬。
务工人员游利平:不方便。主要是车票难买,回来要提前十到二十天买车票,买票都是站票,不好买。走也要提前订票,也不好订。
游利平说,更重要的是,他碰到了孩子入学问题。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孩子多大?
务工人员游利平:孩子7岁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是上学吗?
务工人员游利平:在上学,就在后面那个小学上学上一年级。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你在广东那边打工的时候,和孩子多长时间能见一次面?
务工人员游利平:孩子我们是接过去,就没办法,现在在上一年级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接过去为什么不让孩子在那边上学呢?
务工人员游利平:那边上学要考试。当时在那边,一个小孩满了七岁上幼儿园,幼儿园达到八岁了,小学有一定名额的。如果考不上小学的话它就不要,只能上高价校,私人学校。
游利平说,为了孩子入学,他让老婆先回重庆打工,并在去年9月,把孩子送进了重庆市的一所学校。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边上的是高价学校吗?
务工人员游利平:不是。所有的学费全部免的,只交书本费。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没有门槛?
务工人员游利平:没有。
游利平的家在距离重庆市区一个多小时车程之外的农村,他决定回重庆就业,就可以工作和家庭都兼顾。
务工人员游利平:小孩现在重庆读书,一来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不耽搁上班。
既能打工挣钱,又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是游利平放弃广东回重庆的一个如意算盘。能否实现,要看他找工作的结果了。
招工人员:之前在哪工作啊?
游利平用了半个小时时间,仅仅面谈了两家企业,就不再转其它的招工展位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和两家谈了以后,你愿不愿意去这两家,还是他们愿不愿意要你呢?
务工人员游利平:都是双方选择,两个企业都让我去面试了。也就是说双方都达成50%的签字度了,然后就是最后的决定看去哪一家了。
两家招工企业都对小游有兴趣,但小游决定要到两家工厂实地考察之后,再做选择。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你去的话,自己坐车去还是厂子里有车(接)呢?
务工人员游利平:厂子里面有车。这边人才信息市场都有车,安排接送。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你一会先去哪个厂子?
务工人员游利平:看上面安排。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车辆是哪儿提供的?是企业提供的,还是市场提供的?
务工人员游利平:应该是市场带过去。
半个小时之后,游利平与其他几位求职者坐上了去工厂实地考察的车子。他已决定,要从这两家企业中间选一家开始自己的重庆打工之旅。
采访中,游利平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他自己对这么快找到工作都感到很意外。不过,游利平毕竟是一个技术工人,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的见识,受到企业青睐也在意料之中。那么,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从多年以前的外出打工潮,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返乡潮,这背后又是什么呢?
/Page/
春风行动为农民工就业保驾护航 政府服务为回乡务工人员提供保障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一天,在重庆城区的沙坪坝区和九龙坡区,同时有两场招聘会展开了招工抢人大战。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小梅:今天我们春风行动主要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的岗位。今天到的企业比较多,有六十多家,提供了1800多个岗位。
重庆市九龙坡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余伟:如果说像这种规模,每一次入场的企业可能有近三百家左右。可能提供的岗位,每一次像这样的岗位,就在一千个左右。
两个城区的就业服务管理部门仿佛摆起了擂台,在这个擂台上,数百家企业竞相出招,抢夺重庆本地以及相邻地区的农民工资源。
招工人员:我们这边是长白班,在我们这上班的话,你是没有晚班的。
招工人员:我们免费提供住宿,提供一餐工作餐。
招工人员:一年是12个月,但是我们一年提供的是14个月的工资。
这些企业提供的普工岗位月薪集中在2000元至3000元,技术工种月薪集中在3000元到4000元之间。普遍比去年同期招工时有所上涨。
招工人员:工资在重庆,整个上调了一到两百元的样子。
招工人员:我们整体在去年基础上可能增加了10%到20%。
尽管涨薪对于很多企业已有压力,但为了抢夺劳动力资源,光涨薪还远远不够,因为现在的农民工求职时已经有些挑剔了。
招工人员:现在的用人单位,招工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因为应聘者他要求的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苛刻一点。
招工人员:(要求)比以前多了。他们现在对自己的保险,是不是买保险,有住的吗,包吃吗,还有就是工资多少,是自荐吗,他们知识面比以前广多了。
企业使出浑身解数招揽人才,就业部门现场助阵,为求职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重庆市九龙坡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余伟:这样提供服务就是,求职者到我们市场来
找工作之后,他在找的过程中遇到有什么困难,那么他就会向我们进行咨询,然后他在其它工作的地方,如果遇到有什么困难,那么我们就可以提供一个春风行动的服务(指南)卡给他。
元宵节当天的两场招工擂台只是重庆市今年春风行动的一个掠影。从今年1月27日到3月15日,重庆市就业部门在48天时间内,主要面向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密集举办260多场招聘会,提供五十万个岗位。平均每天五场,从市区县到乡镇,层层渗透,力求全面覆盖,与沿海地区展开了抢人大战。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勇:大家就感觉到,要把我们流出去的农民工请回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能够大张旗鼓地,更多地开一些专场的招聘活动,有利于我们做好春风行动的工作,有利于把我们的农民工留下来、请回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其实,这260多场招聘会只是抢人大战的正面战场,暗战在招聘会场外早已打响。春节之前,从外地返回重庆过年的农民工一出火车站就看到了一部大打情感攻势的宣传片。
而在春节期间,重庆市就业部门派人深入乡村,对部分返乡农民工展开了上门攻势。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勇:一方面是我们的薪资待遇有所提高,我们和沿海比较差别不大。另外一方面就靠我们政府的服务。我们对他们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有转户的提供一些优惠条件,包括公租房、社保、教育,这些东西,让他们享受同等市民的待遇。这就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一些基础的东西,让他们能够成为市民。再有,我们应该说给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特别是招工的信息,让他们足不出户都能够掌握得到。
重庆市为农民工提供多种社会保障吸引务工人员回流
据了解,重庆市就业部门组织的春风行动并非首次,但今年比去年增加了一百多场招聘会。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黎局长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重庆市这两年在招工市场持续发力,正是基于本地劳动力资源特点和产业布局需要,引进发展了不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就重庆市产业发展规划来看,他认为,返乡就业潮不可避免。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勇:这部分劳动者出去了,我们觉得当初他们是为了就业,为了发展,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出去了,这是他们正确的选择。今天他们回来,我们也觉得,如果在家乡能够给他提供这样的工作岗位,能够让他回来,那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他们出去并不一定意味着劳动力流失,我觉得他们也有一个增值的过程。他们今天回来,也不是说沿海(城市)好像在用工方面不需要他们了。而是因为我们内地发展起来了,他们也想回到家乡来做贡献,这都是正常的。我们也希望全国的劳动力能够有序地、规范地、
自由地流动,这样来实现劳动力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和有机配置,充分发挥我们劳动力
资源的优势。
半小时观察: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勇说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当初进城务工人们大批走出去,到东南沿海地区打工,形成打工潮,是发展的必须,现在他们返乡就业形成返乡潮也是一种必然。劳动力的流入和流出,并没有好与不好,实际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和政府都只能面对和接受。特别是政府部门要做的是认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面对劳动力回流的大趋势,西部地区更应该利用好劳动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从眼下来看,接受和吸引积累了一定技能和经验的返乡人员,发展本地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同时,着眼未来,同步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急需解决的一道现实课题。未雨绸缪,防止今天的故事,在明天上演。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