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一句关于城镇化的描述,然而怎样才能让这一座座城市成为所有人眼中的“乡愁”,成为眼下实践中的一道难题。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的“财经战略年会2013”在济南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侯永志,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倪鹏飞等,畅谈对城镇化建设的真知灼见。
让农民进城有尊严的生活
记者:“城镇化是要以人为本的,解决农民进城的问题,其中户籍改革则是关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曾公开提出过这个观点。农民进城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怎样让进城的农民可以长久安稳地在城市中生活?
侯永志:城镇化的第一个问题即城乡关系问题。农民进城,让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变成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怎样使人到城镇有尊严地生活?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稳定,收入也要达到一定标准。如果农民进城了,每天挣的钱仅能够支撑在地下室生活,那就不可能有尊严地生活。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的核心是教育,如果人力资本没有增长,如果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城市化就难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也就是说,人没有专门的技能,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你即使迁到城市里面也难以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职业,甚至从事农业都有问题。所以归根到底,人力资本的投资或者教育是城镇化的核心的核心。
记者:如何处理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名义城镇化和真实城镇化的关系?
高国立:把在城镇居住六个月以上都算为城镇人口,其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实际上真正享受城镇以上基本公共服务的,享受真实的城镇化水平的人口叫真实城镇化,只有35%,这15%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6亿的流动人口,农民工也好,因为主体是农民工,其实不光有农民工,有一部分流动的,包括大学毕业生,包括各种经商人等。
党国英:我个人感觉中国今后一段时期仍然要快速地推进城镇化,这跟我们扩大内需、创造就业都是相关的。与此同时,如何真正提高我们的真实城镇化的水平,让这35%能够保持一个稳步的实实在在的增长,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因为只有真实城镇化的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地实现城乡统筹,农业转移人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也好,或者说生活和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更多是取决于真实城镇化的水平。
保持农村的原有生态
记者: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乡村建设的路径,即“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请问,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侯永志:我很认可这个观点。可以从有序、科学、人文、自然和财富5个关键词来理解。所谓“有序”就是说我们要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过程。我们推进城镇化,要有明确的方向,还要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相适应,如果我们的社会财富没有那么多,我们的政府没有那么强的能力怎么办?未来还有更多的农民工进城,能落户是我们的目标,但是不可以急于求成。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人文方面要求保持原始风貌等等。尊重自然、保留湖泊等等,这都是最根本的。
高国力:我也不赞成城镇化改变农村的原有生态。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跟欧洲跟我们亚洲的新加坡,包括日本等具体国情相比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考虑新型城镇化一定是个多元式、立体式,而不是一刀切的模式。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像优化开发区域,现在提到比较多的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今后在城镇化方面恐怕不能采取“摊大饼式”、粗放式的模式,更多的是需要一种现代比较时髦的,内涵式、集约式、智能式,要用这种模式来推进。我想主体功能区的战略也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要求。
市场化决定新型城镇化
记者: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重要基础,而土地和房地产则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怎样更好地解决土地市场问题?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是土地的城镇化,就是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一提土地对城镇化的约束,其实都是土地的非市场化和非商品化。目前,农村的土地不是商品,产权模糊,没有价格,无法流动,所以导致农村的土地大量浪费,因为没有价格,大家不知道珍惜,也没法进行交换,也没法进行抵押。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问题,而且还阻碍了城镇化,在城市里面土地也是不完全商品化的,工业用地,公共用地,不是按照市场定价来的。尤其是前一段时间政府干预,政府操纵的大量的工业用地的廉价优惠带来了土地的浪费。无论是农村用地还是城镇用地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既是监管者又是土地供求的一方,所以导致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大量问题,土地还制约连带了城镇化的其他问题。
党国英:我这里给出一个案例,是关于山东的地租,我从德州了解到一般是800-1000块钱,这是农地。计算一下农地的纯收入扣除工资的话,这个地租就接近零了。
另外,在会上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同样指出,“因为我们没有市场,市场不完善,大大的扭曲了土地价格。”
记者: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要有怎样新的突破?
倪鹏飞:目前的新型城镇化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关于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全部讲的是市场化的问题。所以,有关城市化显然是要用市场化来解决,市场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区别,其重要的区别就是传统城镇化是政府推动和政府控制的,新型城镇化现在要用市场的力量来解决,来推动。
党国英:的确这样,新型城镇化是需要市场化,也必须市场化。城镇化是人和物的流动和迁移,人和物先经历了分离,又进行了重组,再进行一个结合。要实现他的分离,要实现他的重组,要实现他的结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把他商品化,把他市场化,把他的产权,把他的价格,把他通过市场交换确立起来,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个转变。
落叶归根下的“逆城镇化”
记者:目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开始有了逆城镇化现象,可能会越来越突出,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高国力:中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城镇化仍然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聚集为主导,但是不可忽视随着双向流动的割据会慢慢呈现,在北京、上海一些特大城市周边已经出现了所谓的逆城镇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因为在城市中心,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活成本都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多的人口包括一些精英,他选择到郊区、近郊、远郊居住或生活。我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中小城镇加大投入的同时,注重新农村的建设,注重乡和乡以下的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软件功能服务能力的建设。只有这样,实现了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兼顾和并融。
党国英:我认为另外一个逆城镇化的可能,是现在很多农民工在城里打工,可能有一部分他打了几十年工,始终没有融入到城镇里来,考虑年龄大了四十岁、五十岁以后还要回到农村,落叶归根,因为农村有他的宅基地、住房。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这种现象,已经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会愿意回到农村,我想这也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出现逆城镇化的表象。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