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发展家庭农场:意义重大难题待解

2014-01-08 15:06:04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曹茸 宋修伟

本报记者曹茸宋修伟

全国两会前夕,江苏省无锡市锡山羊尖工商分局的工作人员来到村民于永军家中,给他创办的“锡山区先锋家庭农场”颁发了工商营业执照,这是江苏省首个明确身份的家庭农场。于永军夫妻承包了55亩土地成立了花卉园艺场,专业从事仙客来等盆花的生产和销售。

自今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以后,“家庭农场”便成为“三农热词”。据了解,农业部在去年确定了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到目前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然而,围绕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法人地位以及政策扶持等诸多问题,争议颇多。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及业内专家,他们指出,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创新之举,是农业生产走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亟需破解。

家庭农场是什么?

家庭农场是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词,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人们普遍注意到,今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到了家庭农场。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真正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今年农业部将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家庭农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农业生产中最可靠、最有效率的经营模式。提升了农业生产者的人均耕种面积,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投入,提升人均产出,并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人口和劳动力。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生产中一次专业化和经营化发展方向的转变。这种转变也必然推动农资供应体系的进步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告诉记者。

专家表示,农业家庭经营之所以具有如此广泛的适应性,是基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质和家庭经营的特殊优势。这种模式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追溯等问题,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先天最佳组织形式,也是世界各国农业生产中占绝对优势的经营形式。

据农业部一项调查显示,现阶段种粮户的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25%以上。此外,农户经营规模提高以后,还会提高我国农业的资本装备水平,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

对于规模种植的好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深有体会,他给记者说了这样一个顺口溜:“规模种植后,优质产量高,多收又多卖,亩增400块。”从2003年起他承包了4000余亩土地种植小麦,他说:“小地块生产的弊端就是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打药治虫费用都高,销售时价钱还上不去。要想搞规模生产,必须走家庭农场之路。”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家庭农场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抛荒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主体保证了“农地农有、农地农用”,避免了农地“非农化”倾向,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规模多大才合适?

李春风是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村民,五年前就开始跟着父亲承包土地搞家庭农场。“现在政府服务很好,软件、硬件都具备了,就是觉得目前140亩地种植规模太小,利润不高,机械化能力得不到发挥。”

李春风感到地不够种,这也是不少农场主的心声。经营家庭农场,到底多大规模才合适?

农业部经管司巡视员关锐捷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是不一样的,在西方国家,它的家庭农场的规模都比较大。中国人多地少,而且短时间之内很难让大量的农民都转移出来,这涉及到社会保障、就业岗位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之下,我们家庭农场的规模是要有一个综合的考虑。

“整体上看,家庭农场的规模不可能很大,发展进程也不可能很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认为,“考虑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管理水平、现有技术装备水平与配套服务体系等,我国平原地区耕作大田作物的家庭农场一般不宜超过300亩,蔬菜规模不宜超过30亩。如果规模过大,就会出现二次转包土地的情形。”

“在多年的探索中,松江在家庭农场的规模上一直强调‘适度’两字。家庭农场的大小,应与家庭‘自耕农’这个定位相适应,也要与整体农业的生产率和机械化率等基本因素相匹配。根据测算,松江的家庭农场平均规模目前确定在100150亩之间。”上海农业部门专家认为。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营口市副市长高炜告诉记者:“是农场就要有规模,这个规模每个省每个地区的标准定位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耕地主要还是由农民自己来耕种,是有定位、有规模、有组织的经营主体。”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认为,规模是个相对概念。山东栖霞果农,一对夫妇全部精力都用在果园上,最多只能经营5亩规模,每年纯收入4万多元,可以申请注册为家庭农场。黑龙江农民开着拖拉机每个劳动力可以种300多亩地,一户如果有3个劳动力,这个家庭农场的规模可以达到近千亩。

有专家认为,我国家庭农场是在原有的专业大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全国有270多万户,其中超过

100亩的大概有七八十万户。因此,家庭农场的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要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如果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超过自身经营能力,则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下降。

与种养大户区别是什么?

家庭农场与种养大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最重要区别就是前者是经工商登记的法人,而后者是自然人。

“只有获得认定,有了一个明确身份,才能成为被扶持对象。”通过采访记者感受到,家庭农场主在盼望优惠政策的同时,更盼望能获得一个名正言顺的法律地位。

山东省胶州市经管站站长刘丕舜认为,应该尽快给予家庭农场应有的法律地位,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去经营。未来家庭农场要发展,政策上的优惠和法律上的保护,应该两手抓。但目前家庭农场连统一的定义都没有,要获得法律上的认可和保护,实在是任重道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务之急是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指导地方稳步培育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

实践证明,凡是对家庭农场进行了认定,并开展工商注册的地区,扶持政策也相对完善。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家

庭农场定义为“经济作物达到30公顷以上,旱田作物达到50公顷以上,经农业部门认定并工商注册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直接赋予其法律地位。安徽省宿州市是家庭农场先行试点之一,并出台了《宿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不同产业的大型、中型、小型家庭农场设定了标准,对家庭农场认定程序进行了规范。自201211月启动认定工作以来,全市共认定家庭农场295家。

全国人大代表、宿州市市长张曙光认为:“发展现代家庭农场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抓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认定批准的家庭农场,实行动态管理,两年审定一次。对出现违纪违法行为的家庭农场,撤销其资格,收回资格证书。在认定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扶持意见,加大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奖补。优先安排承担各类农业项目,优先安排国家各类支农补贴,市、县区级财政及各类资源予以倾斜扶持。”

配套政策怎么完善?

从记者对部分农场主及种养大户的采访来看,他们反映最多的是土地承包、融资贷款等难题,目前最迫切希望出台认定管理、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相关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市长刘奇告诉记者:“宁波市家庭农场的雏形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随着效益农业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其中一部分通过工商注册登记成为家庭农场。到2012年底全市从事种植、畜牧养殖的家庭农场687家。”

“但是,宁波市家庭农场发展也面临诸多难题。一是扩大规模难。近年来,由于土地稀缺,农民惜租,土地流出农户逐渐减少,造成流转土地减少,农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二是土地集中难。刚通过土地流转取得的土地,是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田地,零碎插花不集中。三是流转价格上涨快。特别对从事粮棉油等产业的农场而言更是不堪重压,而由此带来的农地纠纷也成为农场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事,影响了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刘奇代表说。

徐淙祥代表对此也深有感触:“现在包地越来越难,给钱一般是两年一签,给粮食一般是十年八年一签,我现在租的地是每年1000斤麦。希望政府在兼顾村民、农场主利益的同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租地政策。”

“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资金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建议给家庭农场实行贴息或无息贷款。”徐淙祥代表建议。

“土地是基础,资金是保障,人才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对记者说,“现在有部分没有经营愿望和能力的人反而能拿到土地,然后转包,而有生产能力有愿望的人由于资金所限拿不到地。因此,家庭农场应设置人才准入门槛。”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刘奇代表告诉记者,宁波市打算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家庭农场,争取到2017年底培育示范性农场1000家。在项目扶持上,适宜家庭农场申报的农业项目优先安排家庭农场;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同时,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吉林省延边州的家庭农场发展已经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政策扶持方面有着自己的探索。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延边州副州长李景浩告诉记者:“为确保家庭农场风险最小化,我们实施了七项扶持政策。一是贷款贴息,专业农场贷款的利息由政府补贴60%,州和县市政府各承担30%。二是享受各项国家农业财政补贴政策。三是在原一次性3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基础上,扩大到可以一次性享受5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四是设立专业农场专项保险,提高农作物保险额度。五是捆绑使用政策性支农资金。六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七是在仓库、晾晒场、农机具库房等生产经营用临时建筑物上给予土地政策支持。”

据了解,农业部已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