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但鲁西北的天气并不十分寒冷。记者走进山东陵县滋镇德强农场,看见5000多亩成方连片的麦田里泛着青绿,农场的几位农技人员正在田地里忙着测试土壤水分,准备为“口渴”的小麦浇一次冬水。
“把地租给农场比自己种划算多了”
在农场门口,记者碰到了来领工资的62岁的村民胥新福。老胥是滋镇街村人,自己有心脏病,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除了照顾孙子孙女,还要打理家里的17亩地。今年6月,听说德强农场要租地,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家的17亩地全部流转给了他们,之后到农场做一些零工。
“以前,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不算劳力,就算风调雨顺,一亩地最多也就收入千八百块钱。自从把土地交给农场后,一亩地1000块钱租金加上130元的国家补贴,旱涝保收。平时再到农场干活,每天还有50元工资,每年至少干3个月,又是四五千元,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老胥乐得合不拢嘴。
老胥说的德强农场,是今年5月8日在陵县工商局注册成立的,也是该县成立的首家家庭农场,专门从事粮食、蔬菜、水果、苗木等种植,规划有高产粮食种植、生态无公害蔬菜及循环生态三个农业园区。在滋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农场先后从王元梅、滋镇街等村流转土地5100余亩,并与农民签订了流转合同,每亩地每年1000元。转出土地的农民到农场务工,根据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及从事工种,每天还可获取40至300元不等的报酬。滋镇党委书记刘志国告诉记者,仅今年种植玉米一季,农场就支付该镇农民务工费10余万元,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土地规模大了种地成本低了
规模扩大以后,德强农场充分发挥流转耕地成方连片的特点,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采用先进农机具,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同样的地块,种植同样的品种,规模扩大后,每亩效益增加至少二三百元。”农场负责人冯树强说。
农场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还建立了专业的种植管理队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新品种,种植了鲜食玉米、奶油南瓜等特色品种。
农场还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德强小镇农资一条街,集仓储、运输、交易、配送为一体,吸引国内各大农资、农机经销商免费入驻,形成了农资商品集散。目前,已引进史丹利、撒可富等多家经销商,每吨农资比市场价便宜数百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大面积种植以后,一下子收获这么多粮食怎么才能卖出去?德强以发展订单农业为主要方式,今年秋季,农场与山东济南小麦研究所签订了2000亩的良种繁育合同,与高端零售企业、国际良种公司合作,确保销售顺畅,后顾无忧。
国家配套项目投向家庭农场
花香自有蝶飞来。德强农场凭着规模实力和企业化管理的先进理念,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科研单位的青睐。
为鼓励规模化种植、加快土地流转、帮扶农场发展,陵县各部门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向德强农场倾斜。陵县农业局局长刘明伟介绍说,目前,该县节水灌溉和小农水项目已落户农场,正在施工,通过清淤沟渠、节水喷灌,进一步改善农作物灌溉条件。县发改委主动为农场申请物联网示范工程区域试点,正在做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多家金融机构也在与农场进行洽谈,积极为农场扩大经营规模提供资金帮扶。
德州市农科院把德强农场作为自己的示范基地,提供先进品种和先进技术实验示范。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中粮集团等也有意与德强农场合作,寻求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冯树强向记者反映,农场规模扩大以后,急需管理人才、农技人员,农忙季节大型农业机械严重不足、农村劳动力匮乏而且价高,这些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协助解决。
“德强农场是陵县第一个家庭农场,它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降低了成本,而且有利于新产品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有利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陵县现代农业发展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农场反映的一些问题,我们将尽力帮助解决。”陵县副县长张登福说。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