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网讯:“快坐不住了!担心排名是一回事,这会给同区域的兄弟县市拖后腿,更重要的是,县域经济强不了,老百姓就富不起来。”在日前召开的湖南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来自湘南的一位县长如此表达他的感受。
从该县昔日连续6年入选“湖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再到如今无缘榜单,这主要缘于县域经济考评发生了崭新变化,考评指标从原来的14项增加到19项,原来被弱化的农业产业化等5项内容被视为重要的考核因素列入考评,考评方式也由原来的统评改为分四大区域分类考评。
从2009年开始亮相,到2011年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正式定调,再到2013年“统领”全省县域经济评比,长株潭、大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大区域板块一齐发力,正托起7000多万湖南人心中的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
从地理版图到经济版图,虽两字之差但有千钧之力。“四大区域”既是对十八大报告“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精神的深度落实,也是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湖南拓宽的不仅是发展的视野,而且有逐梦的空间。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提出:“四大区域板块,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的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四大板块’,为谱写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规划了空间蓝图。”
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农村突围战
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排行榜的百强县(市)中,湖南有4县(市)跨越上位(其中长沙县已经连续5年蝉连中部桂冠),而且这四强均来自长株潭板块。在不久前出炉的2012年湖南县域经济排名中,长株潭区域抢尽风头,占据了“全面小康经济强县”(以下简称“经济强县”)的6个席位。
“长株潭虽成绩斐然,但也是份内之责。对长株潭而言,城镇产业发展已经是轻车熟路,但需要探索突围的是农村发展。”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董海军副教授分析道。
“可喜但不可骄!”长沙市市长张剑飞说,作为省会长沙,身肩长株潭领头雁的角色,只能说不负使命;但忧虑的是,即使是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位居全省第一的长沙,在突围之路上依然面临不可回避的难题。张剑飞直言:“全面小康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在农村,我们的工作重点也在农村。”由于农村人口接近全市总人口的2/3,长沙由大城市带动大郊区、大城镇带动大农村发展的担子不轻。
株洲市近年的县域经济发展可圈可点,除两个贫困县之外,其他三个县(市)均入选2012年的“全面小康经济强县和经济发展先进县(以下简称“先进县”)”。但在株洲市市长毛腾飞看来,不补齐“三农”发展这块短板,县域经济会东摇西摆,无法走多远。他认为:“历史上,株洲先有市后有县,先城后乡,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城乡分割比较厉害。因此,实现株洲市全速发展的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
如何让这块“短板”拉长?连续8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的株洲市攸县摸索出自己的“先行之道”。攸县县长龚红果说:“小康社会不仅具有全面性,更具有全民性。我们提出‘新创业、新攸县,奋力打造攸县发展升级版’的工作主题,吸引广大农民参与,特别是发挥‘回乡农民’的主体作用。”
有着“中国的士第一县”之称的攸县曾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18万农民在外务工经商。由于多年在外打拼,不仅积累了资金,更学会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如今,这批人回乡后实现了角色的新置换,成为拉长“短板”的主力军。
第一种角色是发展成为种粮大户。为了让“湘东粮仓”更殷实,攸县对种粮大户实行产业扶持资金倾斜、信贷优惠政策倾斜、农机购置补贴倾斜“三个倾斜”,培育种粮大户。目前,全县种粮大户达到2080个,其中超过100亩的种粮大户达到200多户。
第二种角色是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攸县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有效举措,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2家,其中7家进入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
第三种角色是创办企业成为新老板。攸县出台了“爱乡回流”创办企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明确“内商”、“外商”同等对待,充分调动了在外务工经商人士投资家乡、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积极性。这几年,全县“爱乡回流”项目达到了300多个,占领了攸县招商引资的半壁江山。全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中,90%以上是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办的。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守护绿色中壮大产业
“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对湖南环洞庭湖生活的人们来说,这样的感受更为强烈。洞庭天下美,是自然界的赐予,更需世人的呵护。曾经一段时间,粗放型工业的大干快上,让一汪洞庭承受污染肆虐之痛,更让湖区百姓遭受环境恶化之苦。
与此同时,在一份关于湖南省县域发展情况分析的报告上,明确指出:洞庭湖区域传统农业特征依然明显,缺少大的“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项目,财税增长乏力。
在急速转型发展的全国步调中,既要让产业搞上去,又不让环境掉下来,这成了洞庭湖区域发展县域经济的一大难题。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在湖南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湖南省省长杜家毫,面对参会的全省122名县(市、区)长,讲环保、话发展,句句掷地有声。
谁来破题?居洞庭南滨、离省会最近的湘阴县作为湖区的先行者之一,主动承担起了这个并不轻松的使命。湘阴县县长黎作凤表示,这个会议更加增强了湘阴的紧迫感,他的理解是:“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决不让金山银山埋没绿水青山。”因此,他认为,湘阴作为长株潭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滨湖示范区,必须巧打“三张牌”,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积极有为,主动担当。
湘阴打出的第一张牌是“护绿”。该县在大力植树造林添绿的同时,坚持铁腕护绿。做到绿色发展,规划先行,把规划“绿线”变成执法“红线”,启动绿色问责制度,让绿色规划硬起来。在红线之内,坚决不让污染型产业引资入驻,而是让沙湖湿地公园等“长大变绿”,让绿色成为覆盖湘阴的主色调。第二张牌是“治污”。近几年,湘阴大力推进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先后依法取缔重污染企业20余家、小瓦窑28家,所有造纸企业全部关停。在农村,深入推进环境卫生整治攻坚,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城乡环境十佳县”,使生态环境永续力大幅提升。护绿、治污是基础,如何让生态产业常青?湘阴打出的第三牌是“调产”。该县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坚持从转方式、调结构入手,全力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湘阴工业园产业定位已由精细化工为主调整为以先进制造和光伏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把发展两型生态产业作为创造绿色GDP的制高点。
坚持走绿色、两型发展之路,这样的“出牌”战术获得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双赢。县域产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两型正成为湘阴最鲜明的特质,生态正成为湘阴最响亮的品牌,绿色正成为湘阴最亮丽的风景。如今,漫步在湘阴的城镇街巷,一路绿色直入眼底;而在田间小道上,还能领略与白鹭相伴“闲庭信步”的美妙,这就是健康、
富足的县域经济带给湘阴人的幸福生活。
大湘南承接产业带:将城乡统筹作为新路径
发展县域经济就要发展产业,许多地方都遵循这样的发展模式。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用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县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很多先发地区发展的趋势和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发展不能‘层层点火,户户冒烟’,应向园区集中,农业应向适度规模集中,居民应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不能以园区大小论英雄,而要将单位土地的产值作为县域经济考核的指标之一。”湖南省委副书记孙金龙郑重地提醒参会的县(市、区)长们。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到底如何防止分散发展,实现“三个集中”?
毗邻“两广”、离珠三角最近的郴州利用获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决定以新型城镇化作为纽带将“三个集中”有机地牵引、整合起来。
“郴州改变以往就县域抓县域经济的思维模式,根据城镇化加速的新趋势和交通格局新变化,确立了在城乡统筹中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格局。”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郴州市委书记向力力诠释了县域经济的“郴州经验”。
这一发展思路让郴州县域经济发展收获颇丰:2012年度湖南经济强县中,郴州市的资兴市、桂阳县、永兴县占了3席。
郴州正是深刻地意识到,城镇群建设是自身统筹城乡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所在,提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着力打造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形成半小时经济圈的建设理念,强化了工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框架既定,“大十字”构架下的县市区又如何迎接发展机遇?处于“大十字”纵向末端、广东“后花园”的宜章县,开展了主题为“建设新郴州,宜章怎么办?”的思想大讨论。在讨论中,宜章在发展中的劣势和优势一览无余:宜章是革命老区县、省际边界县、山区农业县,多年来摘不下“贫困”的帽子。同时,宜章又是湘粤对接第一城,是郴州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宜章的发展路径在问计于民中也得到更加清晰的勾勒,一手力抓“城区大建设”,为呼应“大十字”城镇群建设,宜章实施了总投资153亿元的“城区大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城镇面貌实现了“速变、质变、蝶变”。一手巧抓“山区大变化”,宜章抓住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遇,积极鼓励以农业家庭为基本单位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种养,通过规模经营,不仅使10多万农民从土地的传统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而且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促使山区实现了大变化。
窥一斑而知全豹。宜章从落后县跻身排在第一位的“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快进县”(以下简称“快进县”),足以印证郴州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中的强势崛起,郴州也因此进了入湖南省发展第一方阵。
大湘西扶贫攻坚区:缩小区域发展“剪刀差”
“在中国贫困片区,武陵山片区是最贫穷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武陵山片区之穷,集中连片最广最穷的又在大湘西片区。”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大湘西片区整体贫穷的状况。在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中有37个在湖南。
2012年的湖南“经济强县”评选中,大湘西区域仅有冷水江市(县级市)入围,在13个“先进县”中也只占了两席。显然,与几乎霸占经济强县全部席次的“长株潭、大湘南”、拥有“先进县”近一半席位的洞庭湖区域比较,区域发展“剪刀差”更趋明显;即使是在大湘西区域内,与“先进县”邵东、“快进县”中方相比,其他区县的差距也绝不是“一步之遥”。
如何摘掉贫困的帽子、缩小“剪刀差”?这成了横亘在大湘西县域经济发展面前的一道难关。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认为,闯关必须拥有足够的动力,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武陵山与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着力培育这些地区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从而拉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宏观经济学有个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说:消费、投资、出口。从这个角度来看,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罗光强教授分析,在世界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外部约束条件下,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县域实际,根据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激活本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力,如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域可以通过打造升级版旅游产业,发展内向拉动型旅游消费经济,而人口多资源少的县域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发展新型创业型经济和升级版商贸经济,各取所长,各走其道,县域经济才会真正“动”起来。
“我们要把这里变成‘中国南方最美的葡萄沟’,不仅种葡萄、酿葡萄酒,还要搞好乡村旅游,吸引周边游客来感受这里的美。”身为湖南最年轻的县,9月中旬,中方县举办了“2013中国·怀化(中方)首届刺葡萄节”,以种葡萄为主导产业的桐木镇大松坡村村民,对今后“农旅结合”的发展路子充满信心。
置身“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方县,周边既有风景奇秀的武陵源风景区,亦有古朴静谧的凤凰古镇,但它并没有因此而黯然失色。在中方县县长姜耀文看来,立足自身特色,坚持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的原则,致力建设怀化旅游板块枢纽区、大湘西旅游线路中转站、武陵山旅游经济圈游客集散地方面将大有可为。
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湘中的邵阳在经济版图上被纳入“大湘西”,从一个侧面说明邵阳县域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但同时又充满着机遇。邵阳市市长龚文密说:“此次县域经济评选邵阳市仅有邵东县入围,一方面说明我们有差距,另一方面说明我们有潜力。因此要发展特色经济,走得好就可以跨越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如邵东要发挥小商品的优势和民营特色,因为小商品的聚集和带动,有利于推动城镇化拉动消费经济,也有利于‘走出去’发展外向型商贸经济,增强发展的活力。”
邵东县是湖南省老牌的商业重镇、经济强县,以“百工之乡、商贸之城”而闻名全国。从“十一五”以来,湖南省域经济强县考核排名中,该县连续四年进位,两年平位,从2007年第20位前移到了2012年第12位。
深居湖南腹地的邵东县本无交通优势,也无丰富的优势资源。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敢为人先”的邵东农民,为摆脱贫穷,从偏远贫脊的农家院落中走出来,挑着小商品走村串巷,从邵东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外,从最初的纽扣、牙刷、锅子、小五金等“小把戏”,逐步发展到烟酒等小百货,最后发展到兴办大企业。
一路风雨走来,邵东企业经历了加速转型到如今快速发展阶段,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续写传奇:小小的注塑打火机在邵东形成产业集群,产品占全球一次性打火机市场70%的份额;融入海外市场的邵东人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在东盟地区投资兴业的邵东人高达8万,遍布东盟十国;更令邵东人自豪的是,泰国、老挝、越南湖南工业园区都是邵东企业牵头,实现了湖南省境外工业园区零的突破。
带着“富民强县”的使命,邵东县县长沈志定表示,邵东将继续释放“敢与强者比,敢向高处攀,敢跟快者赛”的勇气,一如既往突出“民营”、“开放”特色,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将发展特色经济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基本方略,着力打造具有相对竞争力的县域经济。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52年前,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诗中,梦里的故乡湖南呈现芙蓉绽放、朝霞满天的灿烂景象。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梦中的美景变得愈发真实而清晰,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三湘儿女逐梦的脚步也愈发坚定有力!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