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网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等任务作出全面回答。
“要制定科学的城镇化规划,有序推进城镇化,不要摊大饼,不要千篇一律一个面孔,要实事求是。”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调研了解到,此前中央有关部门对12个省区的摸底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都要建新城,共规划了55个新城;144个地级市中有133个要建新城,共规划了200个;161个县级市中有67个也要建新城。从公布规划的96个新城面积来看,占地超过6000平方公里,相当于所在城市建成区一半以上。
权威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种每个行政区、各级行政区都要扩张城市面积的做法十分危险,必将带来耕地大量占用和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破坏。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城乡差异巨大、生态环境接近承载极限的国家推进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不然就会犯历史性错误,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针对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中央层面出台推进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为各方所期待。日前,本刊记者从权威部门了解到,由中央14个部门联合起草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于近期提交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中央将在年底前择机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
根据目前的规划内容,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线是,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集约紧凑、绿色低碳、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将从六个方面统筹推进,即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坚持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坚持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坚持市场调节,政府引导;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目前初步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方面设定了18项新型城镇化指标。而“努力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未来将围绕着五大战略任务推进各项工作。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目前,我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具体要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子女教育、公共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权威人士解读说,一个努力的方向是,“领取无门槛,服务有差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应以此来锁定对象。他同时表示,各地应当因地制宜,明确可以落户的条件,“未来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群,有序放宽中等城市,逐步放开大城市。但要合理设定超大和特大城市的落户条件。”
“即使是在一些较大的城市,也需要让流动人口落户有一条明晰的路径。而像北京等这样的大城市,同样需要这一机制,只不过标准会更高、更严格而已。”他说,与人口的市民化相配套,需要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这就需要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无论是基本养老还是基本医疗,个人都需要分担一部分费用,而另一部分则是政府承担,需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如何分担。在一省范围内流动,则需要省级层面统筹,省市之间进行分担。总的要求是要让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里后得到全面的接受。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新型城镇化牵涉到城市的合理布局,而我国现在有“北上广”三极,发展比较饱和。如果不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第四极或第五极,那么全国各地的人口、资源还会继续源源不断地流向前三极。
针对这一现况,即将提交讨论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地,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城市群要彻底改变粗放低效的模式,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适当疏散经济功能,控制人口规模。”
由于我国城市分类标准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再按原有标准来划分城市大小与实际并不相符。为此,新型城镇化规划或将小城市由20万人以下调整为50万人以下,相应中等城市由20万~50万提升为50万~100万,大城市由50万~100万提升为100万~500万,特大城市由500万以上调整为500万~1000万,新增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
本刊记者了解到,按照新的标准划分城市类型后,未来我国将着力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在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上,将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针对一些地方对自己所在城市未能纳入城市群的担心,中央将构建全国主要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将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到2015年,快速铁路网、高速网基本建成,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人以上的城镇,高速公路网覆盖20万个城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要建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机制遏制大兴土木大搞形象工程的建设,同时需要在土地政策上能够对城市建设形成反向的约束力。比如,能否把更多的土地发展权益交给农民来处理?这些都需要进行探索。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还指出,在城镇化形态和城镇布局上,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镇发展不够协调,县域城镇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综合承载能力不足,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截至2012年,全国还有20%的小城镇没有集中供水,80%的小城镇没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不少问题在大城市一样呈现。
对于这些难题,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从五个方面下功夫: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方面,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改善城乡结合部环境;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方面,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创新城市规划管理,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方面,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多次对本刊记者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政策体制限制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一方面,有形和无形的“门槛”把进城务工的农民拒之门外。由于县域城镇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我国的粮食生产也面临着因收入差距而不愿种地的现实难题,只有通过城乡联动,让部分人口继续转移,让单个农民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提高种粮收入,同时能享受到城市相同的公共服务,才能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对此,新型城镇化将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以及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二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乡镇村庄规划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已是社会的共识,但围绕着人的城镇化,背后则是公共服务、土地、资金、住房等一系列需要统筹推进的领域。土地如何保障、钱从哪里来、如何更好就业等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为例,就需要在教育部把学籍联网以后,实现义务教育经费钱随人走。同时要提高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能力,就需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土地方面,城镇化不可避免要占用土地,在农村宅基地闲置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下,如何实现城镇化建设用地数量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的协调统一;从住房方面看,未来的政策指向是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政策、低端有保障,但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根据权威部门的信息,围绕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在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做文章,将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李铁还认为,城镇化的改革内容,总的来讲还包括融资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养老保障体制改革。这些都需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