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网讯:农村建设扶贫工作是“老、少、边、穷”地区的重要工作之一。按常规化的老办法搞扶贫工作,远远不适应形势,必须提质升级。最近,湖南省张家界市政协主席会议全体成员,对省、市和两区两县政协共6个扶贫点进行了视察,发现不少村镇都将农村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基础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农村扶贫建设必须提质升级。
扶贫工作,提升空间还有不少
调查中发现,目前扶贫工作主要存在几个难点:
一是发展不均衡。从视察的6个村情况看,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慈利景泉村2659元,砂厂村3146元;永定区沙湾村3100元,龙凤村2460元;武陵源区双星村4860元,桑植县邹家界村1650元。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虽然这些村都已经过两年建设扶贫,但像龙凤村、邹家界村想要完全摆脱贫困,几乎不可能。
二是扶贫重点不均。目前,各扶贫工作组普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基层政权、组织、干部队伍建设相对弱化。在调研的6个村中,群众反映对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充满信心,但对如何提高村支两委班子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培养年轻干部、经济能人和带头人却感到力不从心,普遍担忧工作组离开后没人衔接。
三是致富的招数单一。如农业生产基本停留在传统的种养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依靠外出打工。6个村主要以水稻、玉米种植和生猪、家禽等小规模家庭养殖为主,且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各村均占了50%以上,老人小孩留守家庭现象突出,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像邹家界村自然条件适合栽种烤烟,但由于缺少劳动力,规模越来越缩小。
四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履维艰。除双星村2012年由武陵源区政协投入22万元建成的“三农服务站”,每年可获得1万余元的集体收入外,其他5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都是空白,预计两年后要有所突破都很难。
因地制宜,让建设扶贫更贴近百姓需要
当前,张家界市以村为单位,由省、市、区县各类机关为后盾单位的联点帮扶工作模式已经持续20多年,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进一步实现,笔者认为,建设扶贫必须提质升级。为此建议:
首先,要科学调整当前农村建设扶贫战略布局。要把扶贫攻坚的重点放在真正贫困、边远的山区。各区县可区别对待,认真梳理,按照自然、经济条件现状,确立被扶持单位,不搞友情、关系扶贫。建设扶贫工作时间不能一刀切,要以真正达到建设扶贫的效果为时限并制定验收标准。如武陵源区政协在双星村完成一轮建设扶贫任务后,继续在该村开展城乡互动共建,成效明显,值得借鉴。而慈利砂厂村、永定龙凤村、桑植邹家界村两年时间根本无法让老百姓走出贫困。区县、乡镇相关负责人普遍建议每轮延长到3年或5年。
其次,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党员干部队伍、经济能人和现代农民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推行村级班子民主选举制度,让一批有思想、有能力,年富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农民当家作主,成为真心实意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重视下一代新型农民培养,切实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第三,要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充分利用张家界市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和山地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回村务农创业,依托土地生财,大力发展蔬菜、茶叶、水果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种养殖协会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具有资源、品牌优势的规模农业产业。
最后,要搞好扶贫项目建设和适度生态移民。对于适宜于开发建设,且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农村贫困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应在项目建设、资金支持上予以重点倾斜。如永定区龙凤村,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独特,龙凤梯田堪为一道自然奇观,完全可以将旅游资源开发与扶贫结合起来。对于一些地处偏远、人口稀少、水电路建设资金投入巨大的村组,应算好基础设施投入与移民搬迁的经济账,利用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机遇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适度实行生态移民和生态扶贫。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