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
现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关注中国农业发展与土地、生态等问题,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土壤斥水性的世界性难题,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我国耕地呈现出“三少一差”的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基础条件差。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必须加快改变农田基础薄弱现状,推进良田建设,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加快建立耕地保护机制
农业问题千头万绪,但根在土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重要举措。农业转型发展必须先行加强良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该成为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责任
良田建设任务量大、牵涉面广,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良田建设缺乏法律依据。目前推进土地整治立法的条件基本具备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很大。因此,在现有耕地资源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质量就成为提高产出、保障供给的重要手段。
日前,为了切实了解我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建设现状,探求农业转型背景下良田建设的内涵与外延,致公党中央与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部门专家一起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围绕此次调研,记者采访了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
耕地“三少一差”亟须保护
记者:我国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现状究竟如何?
杨邦杰:总体上看,我国耕地呈现出“三少一差”的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基础条件差。就数量而言,虽然耕地资源总量能够排进世界前4,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但拿13亿多的总人口进行平均,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耕地资源小国”。截至2012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0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就质量来说,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完成的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优等地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中低产田仍然占了大多数。
从后备资源来看,受生态环境制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益匮乏,补充耕地能力有限,全国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目前大约仅8000万亩左右,除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外,大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补充耕地成本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有的省份后备资源接近枯竭,通过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补充耕地的做法越来越难以为继。
从基础条件来看,我国农田地块形态比较破碎,全国现有耕地中,田坎、沟渠、田间道路占了大约13%。由于老化失修和功能退化,田间排灌设施陈旧、沟渠道路配套性差,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98亿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49.4%,耕地的基础条件与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明显短板。
此外,一些地区土壤污染严重,主要城市周边、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等等。对此,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对于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的要求更加紧迫。
加快建立耕地保护机制
记者:这些年我们在良田建设上是如何考虑部署的?
杨邦杰: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重大。宏观地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要在水土资源更加趋紧的条件下实现长期稳定产出、持续挖掘增产潜力的目标,必须加快改变农田基础薄弱现状,推进良田建设。这是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需要,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良田建设,可有效增强土壤养分协调、蓄水纳墒能力,降低资源消耗,并为推广科学施肥、节水技术创造有利条件,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这次我们在宁夏贺兰县立港镇兰光村看到,8000亩有机稻蟹种养基地,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通过在稻田内挖沟养螃蟹,让水稻与螃蟹共生。
良田建设,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有利于增产增收。改造后农田的粮食亩产年均至少增加140斤,户均年增收约700多元。不仅如此,良田建设还有利于增加农民在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国家在加快建立耕地保护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2001年到2010年间,全国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2亿亩,其中,仅“十一五”期间就建成1.6亿亩。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2011年~2015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目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编制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也提出,到2020年再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宁夏土地整治成效明显
记者:宁夏在良田建设中的主要成效有哪些?
杨邦杰:今年6月,我们调查组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4市9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宁夏近年来大力推进国土整治“三大工程”,区情区貌有了显著变化。所谓“三大工程”,就是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中南部生态移民土地整治工程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通过“三大工程”,宁夏在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保障了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64万亩,改造盐碱地9.2万亩,土地质量普遍提升1至2个等级,粮食亩均单产增加110公斤左右。
二是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北部项目区的排水条件得到改善,中部项目区由旱地无灌溉改善为节水灌溉。
三是促进了农业节水和农民增收。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灌水时间节省一半,节水20%,老灌区总用水量减少约四分之一;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785元,亩均节约劳动力1.1个。
四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共治理沙漠5.6万亩,治理盐碱地9.2万亩,栽种各种树木298万株,初步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项目区80%的农田得到了保护。
先行加强良田建设
记者:宁夏经验的示范意义在哪里?
杨邦杰:宁夏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主要做法,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建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在良田建设之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成立了以政府主席为组长、两位副主席为副组长,15个相关厅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区国土资源厅将其作为全系统“一号工程”,专门成立国土开发整治管理局。
二是注重规划设计,保障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区政府先后从发改、财政、水利、农业、移民等相关部门抽调40多位专家,高标准编制了相关规划,特别注重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移民工程等紧密结合。
三是注重工程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不仅层层建立了工程质量目标责任、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和惩戒,而且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和资金管理。
四是注重廉政建设,构建防范风险的严密体系。通过建立风险防范机构、完善廉政制度、前移防控关口、统一招标平台、完善施工合同等措施,有效防范了腐败案件发生。
作为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践说明,农业问题千头万绪,但根在土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重要举措。它的示范意义很突出,就是农业转型发展必须先行加强良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该成为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宁夏近些年形成的“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变单打独斗为齐抓共管,值得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基层做好统筹、群众有效参与。
推进土地整治立法
记者:根据您的调研,我们应当如何解决良田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杨邦杰:目前,包括宁夏在内的全国各地良田建设正在深入开展。但是,由于良田建设任务量大、牵涉面广,各地也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良田建设缺乏法律依据。良田建设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土地整治法制建设较为滞后。虽然良田建设在宁夏等一些地区由于政府一把手的关注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因而顺利推进,但在有些地方却推进不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相关法律支撑。
其次是一些地方良田建设进度较慢。良田建设资金投入量大、涉及部门较多,在此过程中由于资金下达滞后、部门协调困难或权属调整纠纷等,往往造成一些地方良田建设工程工期较长,而且常常落后于施工进度。
再次是一些地方良田建设后期管护不够。一些地方在良田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工程设施后期管护所有者缺位、管理责任不明确、管护资金无法落实等问题较为突出,有的竣工并移交项目的基础设备和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影响良田建设工程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此外,专业机构队伍建设较为滞后。良田建设需要一批懂技术、善理财、会管理、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各地在专业机构队伍建设方面很难达到相关的要求。
根据这些主要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如加快推进立法工作。目前推进土地整治立法的条件基本具备,要在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适合国情的《土地整治条例》。比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像宁夏那样,加快形成并健全完善“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良田建设工作新机制。同时强化后期管护,提升队伍素质等等。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