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北京住建委公布临时工数量 另有25部门公布

2013-08-22 08:58:31  来源: 新京报  作者:王芳

另有25部门在预算中公布临时工数量,总计达4386人;剩余51部门未公布

另有25部门在预算中公布临时工数量,总计达4386人;剩余51部门未公布

城乡统筹网讯:昨日77个集中公布的决算报告中,仅住建委一家公布了临时工数量。另外有25部门在预算中公布,总数达4386人。市财政局负责人表示,决算报告主要反映的是过去一年各部门花钱的实际情况,其他的则按照预算报告公布的内容执行。

昨日北京市住建委公布的决算数据显示,该部门行政编制216人,实际226人,超编原因为2011年和2012年军队转业干部17人,编办暂未审批编制;事业编制982人,实际868人;这一数据较去年预算公布数量变化较大,多了60人。而临时工数量为27人,与预算公布数量基本相当。

而从2012年北京市级部门预算报告看,在公布的70多个部门中,有25个部门公布了临时工数量,一共有4386人。总体来看,各个单位的编制基本都没有满员,但临时工数量却比较庞大。其中工商部门临时工高达1622人,占这些部门总量的近四成。此外,市城管系统、交管系统等“临时工大户”,则并未公布临时工的数量。

同时,从临时工数量看,一些事业单位也不少。比如市政府办公厅行政事业编制人员共835人,临时工就有783人;电影博物馆编制人员140人,临时工高达180人;农林科学院在编人员1027人,临时工436人。

讲述

“工资拿得少 干活冲在前”

来自北京一事业单位的何明(化名)表示,自己所在单位组建已经近20年,目前在编人员与没有编制的人员分别占一半左右。然而在待遇方面,差距却非常大。

以基本工资为例,在编人员的基本工资从2000多到4000多元不等。而没有编制的人员,基本工资只有450元/月,且无论你是刚来还是工作了10年,都是如此。

同时,各项福利待遇、保险也都有差异,“正式在编人员都是五险一金,而非在编人员只有三险一金。”何明说,公积金还是在今年才争取来的,但额度非常低。与此同时,单位的一些福利也都是在编人员才有的。单位有时候组织旅游,临时工也都没份儿。同样工作的年限,临时工的年假都比在编的少几天。

“工资拿得少,干活冲在前。”何明介绍,单位的临时工,在活多时最多,为了多赚钱只能拼绩效,多干活。

据何明了解,他所在的单位有的在编人员,基本上不上班,年初的工作动员会来一次,年底的总结会来一次,平时很难见到人。但一个月也能挣4000多元。

释疑1

为何热招临时工?

正式编制不够临时工“替补”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严格说来,政府机关、行政部门只有行政编制,不允许有事业编。但编制内、编制外的双轨制用工模式,在中国一直存在。比如以城管为例,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组建机构,城管的工作职责达到了100多项。可编制卡得很严。

“很多部门存在效率低下变相扩编的情况。”汪玉凯表示,有的单位通过招临时工,来干编制内人员干的活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也表示一些单位聘用编外人员的目的在于,“替代”编内人员的工作量,由编外人员把编内人员“养”起来。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表示,一些单位存在临时工,往往是特殊的岗位所致。比如司机、后勤等岗位。“以学校后勤为例,洗碗、洗菜这样的苦活儿,正式工不愿意干,只能请临时工。”

释疑2

临时工收入从哪来?

从项目支出中列支

市财政局表示,原则上非编制内人员不在财政拨款保障范围内。比如超编人员,是不会用财政资金的。对于未实行编制序列管理人员的经费支出,主要实行经费定额支出和政府购买服务两种方式管理。比如协管,就是统一划定工资额度。

曾康华表示,目前基本支出是按照人头费划拨的,很多部门为了减轻负担,就会在编制人员方面进行控制,然后根据本身业务情况和发展情况,来确定临时工的用人计划。至于临时工的支出,会根据具体使用人员的情况,从项目支出列支。比如后勤的临时工,就可以从后勤管理支出里进行列支。

释疑3

如何提高临时工待遇?

推动同工同酬尽快实现

一些部门招聘大量临时工,造成机构臃肿,花钱较多,也引发公众质疑。曾康华表示,这种问题的出现,还是因为用人制度。改变此种面貌,可通过同工同酬的模式实现。比如无论是否是临时工,只要权责一致,就不存在差别待遇的问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建立一个岗位能上能下,单位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

事实上,今年7月1日起,《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新政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规定了“临时工”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