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城乡统筹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发展特殊性

2013-08-12 14:24:53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Master

城乡统筹网讯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起步于19世纪80年代,旅游城镇的发展则开始于20世纪初。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民族地区城镇发展重要产业之一。城乡统筹这一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全国城镇的标准化建设导致了城镇的差异化消失,也就意味着地方文化的消失。这对我国城镇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如何保持民族地区城镇的差异性,是保证这些旅游城镇旅游吸引力的基础与前提。
一、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发展的背景
2012年国家旅游局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和地区影响力的城市目的地和特色各异的旅游小镇。城乡统筹的目标是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城乡统筹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建设相比以前有所不同,这种统筹给旅游城镇带来了思想观念、技术资金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发展具有特殊性
1.民族地区城镇的自然环境差异性较大。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植物等的差异性,都将影响城镇的差异性,包括建筑风貌、样式、材料、选址与建筑格局等应该与环境相适应。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南、东南地区,居住环境易受外界自然条件影响。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梁启超)。四川甘孜州康定县的新都桥镇民居为藏族式“碉房”,适应高原气候,房屋2-3层,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窗户较小,有防寒、采暖的效果;贵州郎德上寨古建筑群,有天然民俗博物馆之称,苗寨吊脚楼,依山就势,鳞次栉比,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
2.民族地区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通过文化符号、生活方式,包括建筑装饰艺术、颜色的使用、空间格局,业态等方面表现出来。我国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居住空间创造了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每一种民族文化现象的外在特色,都是这个民族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肖琼,2011)。民族旅游城镇是集中向游客展示民族风情之地:民居、街道;服饰、饮食;节庆节日、宗教以及婚俗等等,文化的内涵通过旅游得到升华。西昌凉山州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6月25号举行,维持三天,每年的主题不同,规模较大,是一场文化、体育和旅游的盛宴,号称“东方的狂欢节”;四川香格里拉县“走婚”、“爬墙子”的挖掘和传播使得更多人了解了藏族的婚俗。
3.民族地区城镇内部商业活动的差异性。民族旅游城镇以经营民族服饰、民族风味餐馆、小吃、土特产以及其他饰品为主,手工业品很受欢迎,民族餐饮生意红火,再加上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游客一般会延长停留时间,甚至在此定居。而且民族旅游城镇的商业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在服饰、餐饮方面表现明显,祖传的手工艺人在随处可见。游客不仅能看到店内手工业者做活并且可以亲手参与制作,重庆瓷器口街道上,游客可以看到,张飞的扮演者、手工糍粑师傅边表演边招揽顾客。
三、城乡统筹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城镇保留特殊性的意义
1.旅游城镇的建设可以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人的使命,旅游城镇的建设使得民族文化得以开发、传播、继承。但是目前民族地区的语言、服饰、节日以及民俗已经被汉族逐渐涵化,整个民族特征处于消失的过程中,若不及时拯救,民族性就会丧失。四川甘孜州新都桥镇藏民的服饰、饮食、节庆、宗教依然是藏族传统风俗,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游客的增多,藏语慢慢演变为汉语,似乎只有祝酒词“扎西德勒”保留了下来。
再者,民族地区原生态自然环境优良,重工业污染较小,空气质量和植被以及河流都保持着原始状态,生态一旦遭到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而且容易引发次生灾害。旅游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对文化的传承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积极的作用,一是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本身就是新型无污染的产业,二是旅游城镇的建设要求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旅游城镇建设既有利于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团结又可以促进旅游城镇又快又好的发展(李柏文,2010)。旅游城镇的建设,得到政府的资金、技术支持,新型政策法规的确立,给不法分子敲响警钟。另外,城镇的建设,使民族手工业规模扩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多,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觉悟提升,有利于地区的稳定与民族的团结。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