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省文联、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在广州芳村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对“广东十大茶乡”系列活动参选单位进行初评。经初评,24个茶乡入围争夺“十强”名额。其中,江门有两地入围,即鹤山市双石茶乡和开平市大沙镇。
鹤山市双石茶乡,就在双合镇。“双石”是双合镇的一个地名,位于该镇的合成村委会辖区内。双石茶乡的入围,让人不禁对双合镇内的茶叶种植行业心生好奇。这里为什么能入围?该镇的种茶、制茶业现状如何?前天,记者走访了双合镇,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历史
茶青价格低茶农不种茶
因为“分田到户”,政府只拥有制茶厂,向农户收购茶青。但是,茶农采摘的茶青,价格非常低,只有4毛钱一斤,赚不到钱,生活没有保障,许多茶农砍掉茶树,改种菠萝、荔枝、桉树等作物,所以,许多茶树从此“消失”了。
要了解双合镇的茶业发展,必须先了解双合镇的历史。1958年,当时的合成乡成立人民公社,隶属双合人民公社;1960年建立国营合成农场;1978年8月,越南排华,为了安置越南归难侨,合成农场改名为合成华侨农场;1995年6月经批准,撤场建镇,合成华侨农场于1996年1月8日挂牌建立合成镇(保留广东省合成华侨农场牌子)。2002年11月15日经批准,合成镇撤销,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双合镇,定名为双合镇(保留广东省合成华侨农场牌子)。随着全省华侨农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计划,广东欲在明年彻底告别华侨农场体制。目前,合成华侨农场已融入双合镇。
双合镇农办主任陈立雄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合成华侨农场有6000亩茶园,现在大约还有1000多亩(还有茶树)。位于合成村委会的鹤山市合成制茶厂老板邱建雄证实了这个说法:“原来华侨农场是茶种植和加工一体化的,最高峰时,有18支采茶队伍,每天采摘茶青两三万斤。”
为什么茶园规模小了这么多?因为经营模式的问题。后来,因为“分田到户”,政府只拥有制茶厂,向农户收购茶青。但是,茶农采摘的茶青,价格非常低,只有4毛钱一斤,赚不到钱,生活没有保障,许多茶农砍了茶树,改种菠萝、荔枝、桉树等作物,所以,许多茶树从此“消失”了。
鹤山市合成制茶厂无疑是双合镇内茶业的“老大”。2008年5月,邱建雄接手了当时经营不善的合成制茶厂,当时茶青的收购价为7毛钱一斤。自己没有茶地,邱建雄就从茶农那里租了10多亩离茶厂近的山地种茶。但是,该厂更多的是从茶农的手中收购茶青。该厂现在的茶成品产量,一年约有50吨。
“现在收购茶青,春茶的话,8-10元一斤;夏茶和秋茶,也有5元一斤。一年生产的红茶成品,可以卖到700多元一斤,上档次的绿茶,也可以卖这个价格;一般的茶叶,则卖几十元到两三百元一斤不等。”邱建雄说,从茶园摘回来的茶青,要经过萎凋、油炼、发酵、烘干、精制等步骤,才能制成红茶成品;制作绿茶的工序也不少,包括了杀青、油炼、烘干、炒青、精制等。
现状
家庭作坊多茶业规模小
现在,双合镇内除了合成制茶厂外,还有不少种茶、制茶的散户,也就是茶业的家庭作坊。
现在,双合镇内除了合成制茶厂外,还有不少种茶、制茶的散户,也就是茶业的家庭作坊。鹤山市双合镇侨益康茶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亚养家里种了10多亩茶,平常也向其他散户收购茶青,一年可以卖15吨茶叶,利润率在30%左右。
“我们是自产自销的,一天可以生产成品200斤,工人就是家里人。我有茶叶油炼机3台、烤干机1台、炒青机1台。除了种植云南大叶茶等,我去年引进了‘金观音’茶。”林亚养说,他从2000年开始种茶和制茶,一年的纯利润可以达到10万元,按人头算,一个人可以赚两三万元。
双合镇侨茶村委会侨山村村民郑志安今年64岁,他从2004年开始种茶、制茶。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退休,由儿子接手。作为越南归难侨的他,1979年进入合成华侨农场,成为采茶队的一员。
“我承包了10多亩茶地,自己采茶,自己加工,有时忙不过来,还要请人。产量好的时候,一天能产50多斤到100斤茶叶,春天的茶叶多,七八月的茶叶也多。”郑志安说,他的茶叶一般卖50-60元一斤。
1968年出生的双河镇石岭村村民陈真斗刚刚入行5年,因为没有出去打工,所以把种茶、制茶当成自己的事业。他培育了10多亩梅尖茶,这些茶是上世纪80年代由合成华侨农场从福建引进的。这种茶因为产量不高,价钱不好,之前很多人把茶树砍掉了,梅尖茶差点就绝迹了。
编辑:麦穗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