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东明镇庆祥村一屯68岁的贫困党员张振福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的惠民政策,于2016年搬进了危房改造后的新房。今年春节,老两口在自家门上贴了一副“住房感谢共产党,人民拥护习主席”的对联,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深情。本报在4月27日、6月12日相继刊发了《“一副对联”的故事》《“新房”里聆听“获得感”》,反映了百姓的心声和幸福感。为确保贫困户不返贫,双辽市建立完善后续帮扶、跟踪回访等长效机制,经常进行“回头看”“回头帮”,巩固脱贫成果。让我们一起听听“新房”外的鹅鸣声。
近日,脱贫攻坚帮扶部门——双辽市互联网信息中心来到东明镇庆祥村,组织东明镇畜牧站、东明镇庆祥小学、东明信用联社等单位负责包保庆祥村贫困户的19位责任人逐户走访,了解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家庭的脱贫状况和生产生活情况。
在2016年脱贫户张振福的新房前,一群小鹅在争抢啄食,伴着嘎嘎叫声,让张振福老两口喜笑颜开。
“今年养的一般,30只鹅雏,现在活了24只。”张振福回答。
“鹅雏刚送到家里时,怕凉着,就把它们放到热炕头。晚上,我们老两口听着小鹅雏孩子般的啼哭声,就起来看看它们是栖堆怕凉,还是饿着了。”
“前两天,长到斤八重的时候,就把小鹅放到房前的空地上,搭个遮阳的地儿。每每听到鹅仔像儿童一样的戏闹声,就给添点水,加点饲料。等晚上,再把它们圈到外屋的纸壳箱里,防凉防老鼠。”
“鹅小的时候,好经管。我有糖尿病,左眼失明,右眼模模糊糊。这鹅要是长大了,割个草、放个鹅啥的,就都得指着老张了。”张振福老伴王志艳一一介绍。
“2016年,咱老百姓没花一分钱就住上了新房,政府还掏钱给买了30鹅雏,到秋,28只大鹅,收入有1500多元。今年开春,老伴孵了35只小鸡,我们想自己发展发展。没想到,今年又给我们送来鹅雏,这送的是信心。”
“每天听着欢唱不停的鹅声、鸡声,我们老两口的劲头又上来了。我的腰间盘病也没那么酸疼了,就是走道费点劲。没事,哈着腰正好割草,这也算是我的优势吧。”张振福乐观地说。
去年以来,双辽市互联网信息中心结合庆祥村实际,坚持长期脱贫计划与短期提高收入相结合,积极发展种养业,拓宽脱贫增收渠道。目前,庆祥村的祥和种植合作社、祥瑞养殖合作社重点在旱改水、养猪上发展。全村现有14户养猪大户,年出栏3500多头。其中,贫困户2户,现存栏母猪9头、育肥猪40多头。全村有25户旱改水,累计36.7公顷,其中3户贫困户共有2.7公顷。水稻耕种面积累计达到51.7公顷。
在此基础上,双辽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协调其它包保单位累计出资7000多元,为有意愿养殖的14户贫困户发放360只鹅雏、60只鸡雏及饲料。根据鹅雏成活率不高的情况,为使贫困户的收入再提高一些,双辽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将协调包保单位再为每户贫困户提供30只鸡雏,增强贫困户发展信心,确保不返贫。
走过村头的路口,看着张振福老两口一直站在新房前挥手告别的场景,包保干部们倍感责任与重担。
昔日农家空闲地,今朝奏起鹅鸣声。这曲项向天歌的鹅鸣声,在庆祥村希望的田野上唱响了农民的幸福之歌。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