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这里还有一根白白胖胖的笋子,好大哟!”日前,在南川区黎香湖镇西湖村笋竹基地,一群游客正在地里开心地挖笋。
闻声而来的老农熟练地拿起锄头,用力向下一挖,一根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鲜春笋便被轻松拔起。今年,该镇将笋竹产业与乡村旅游“联姻”,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笋,竹笋销路打开了,笋农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曾经不好销
其实,西湖村民曾经为春笋的销路发过愁。几年前,该镇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在西湖、东湖等村发展楠竹近2000亩。其中,西湖村最多,有1000多亩。去年,全镇有1500多亩楠竹可以采收竹笋。
眼见种了七八年的楠竹,好不容易盼来采笋,笋农十分兴奋。然而,地里一下子冒出这么多春笋,集中时间收获,加上春笋的采摘时间短,让毫无经验的笋农有些措手不及。
“当年,没得老板上门收,也没有游客上门采,我们家只卖出去几百斤,其余的就眼睁睁看着它长老成竹,一分钱不管。”西湖村五组村民袁述辉十分心疼地说,他家当时有6亩多楠竹,预计可采笋4000斤以上。
与乡村旅游“联姻”
有了那次深刻的教训,当地政府和村民开始思考笋竹的出路。去年开始,当地政府将笋竹产业与乡村旅游“联姻”,把采笋纳入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加以推介,成功将笋子“嫁”出去。
西湖村支部书记余永权高兴地说,笋竹高大挺拔,种在湖边是一道景观;笋子的粗纤维含量高、绿色无污染,吃起来鲜嫩可口,很受人们喜爱。“通过政府引导和媒体大力宣传,去年就吸引了不少游客来采笋,全村笋子一下子都销出去了。”
今年,西湖村还成功入选全市春笋地图,“回头客”大大增加,很多人提前主动联系采笋,该镇的楠竹笋采摘已接近尾声。
袁述辉说,他家笋竹基地就在黎香湖边,春笋现在已基本采完,毛壳笋采摘价1元/斤,实现收入好几千元。
“游客来采笋,不但把笋子买走了,还顺带买走了鸡鸭蛋以及蔬菜等,带动笋竹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活了农家乐。”余永权说,离黎香湖比较远的村民也将春笋背到农家乐销售,也有城区餐馆、加工厂主动上门联系,竹笋还不够销。
采笋“学问”大
春笋好吃,采笋乐无穷。然而,不少人不知道怎么科学采笋。
“采笋需留大采小,留稀采密,才保证年年有笋采。”区林业局笋竹专业人士李明说,也就是要采去小笋,留大笋;采去长得密的笋子,留下稀的笋子,以利发育,壮大竹林。
他介绍,春笋一般有4茬,第一茬笋子要全部采掉,留下营养,以备第二茬笋子生长;第二茬笋子不能采,用于留竹母,为来年采笋留下母竹;第三茬笋作为竹母补充,也不能采挖;第四茬春笋全部采掉,主要是营养不足,笋竹发育较差,不宜留作竹母。笋子是越采发育越好,不采反而不利于发育,因此每年必须采一部分笋子,留出足够的营养和空间,以利于新笋发出和长大。
“要想春笋发得好,每年要加强管理,翻土、间伐和施肥等。”李明说,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培育冬笋,第一年的12月和第二年1月上市,价格好、不愁销。
文 通讯员 刘敏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