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一个大巴山区贫困村的巨变

2017-04-17 09:27:55  来源: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  作者:SystemMaster

“老洼坪,望天井,十年九灾无收成……”心酸的歌谣,道出老洼坪村人往昔穷苦艰难的生活。

老洼坪村位于四川万源市茶垭乡,地处大巴山腹地。上世纪90年代前,老洼坪村连一寸毛路也没有。散居深山中、悬崖峭壁间的老洼坪村人,下山难,日子苦。

65岁的村民王万强说,过去下山赶场“两头黑”,背上几十斤土豆换点油盐,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归家,中午靠两个熟土豆充饥。

不甘贫困的老洼坪村人,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修路,用锄头挖、用铁锹铲,肩扛背驮……终于在90年代末建成一条通村毛路。村民们以为这条毛路就是脱贫致富之路,但他们的生活还是艰难。

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贫困村老洼坪后。在帮扶单位和当地政府各项资金支持下,2016年老洼坪村交通“改天换地”,通往山下的毛路硬化了,新修村社道路14.1公里,硬化10.1公里。

村民于明海说:“道路顺畅了,脱贫的步伐也就迈得更大更快!”

以前,让老洼坪村人揪心的还有水。喀斯特地貌决定了这里的山“留”不住水,水成为稀缺资源。

为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帮扶单位工行四川省分行捐资修建水池和引水管道,帮助解决全村165户750人及部分牲畜安全饮水问题。

白花花的自来水流进山里人家。

通水那天,83岁的村民聂继合心情激动:“做梦都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喝上自来水。”

“老洼坪村人骨子里有股干劲,他们不安于贫穷,想发展,想致富。”老洼坪村第一书记常艺螣说。

外出务工青年简文波回村创业养牛,缺资金。在常艺螣帮助下,通过工行四川省分行“致富贷”,简文波先后拿到两笔贷款,修了牛舍,买了小牛。如今,她的家庭农场牛存栏量超过50头,还带动村里4户贫困户养牛18头。“贫困户购买一头小牛饲养,当地政府补助3000元;买一头仔猪饲养,补助300元;养鸡,帮扶单位免费提供鸡苗。”

“一不等二不看,两横一竖就是干。”为了实现2017年底脱贫摘帽目标,干部帮、能人带、单位扶……老洼坪村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迸发。

75岁的村民毛朋凯在扶贫政策照耀和扶贫干部帮助下,不仅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了新房,还养猪、养牛、养鸡,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老人仅卖肥猪、小牛和苞谷三项,收入就达1.3万元。

生态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在老洼坪快速兴起。目前,老洼坪村已发展农业公司2家、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5个、农家乐3家,帮扶带动60余户村民发展产业,31户贫困家庭有了固定的土地流转收入,80余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拿到了劳务工资。

走进老洼坪,一处处设施、一项项产业、幢幢楼房,在原本贫穷的高山落地生根,萌发出幸福生活的新芽。

村民邱洪余在自家墙壁上写下自创歌谣:“不过短短几年时光,变化超出人们想象。我们有了这美丽村庄,奇迹般地改变自己模样。柏油大道代替泥泞古道,破旧土屋成了幢幢楼房。农民群众洋溢欢声笑语,灯火辉煌像仙境一样。”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