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初春的下午,一道温暖的夕阳越过山岭,洒进71岁朝鲜族老人智仁哲整洁的新居里。新居采用光伏发电取暖,坐在温暖的电热地板上,智仁哲老两口正悠闲地看着电视节目。
“相比以前,现在的日子简直是一步登天。”住了30多年土坯房的老两口没想到,这辈子在村子里还能免费住上屋里有暖气、有厕所的新房子。“2016年底,村里还给我俩这样的贫困户每人分红3800多元,我们彻底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智仁哲所在的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地处中朝边境高寒山区深处,交通闭塞、农作物产量低、农村空心化严重,是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贫困村,长期以来饱受贫困之痛。该村有户籍人口395户933人,常住人口104户189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87户150人。“靠天吃饭只能管个肚子不饿,家里穷的叮当响。”高岭村第一书记金昌权说,穷乡僻壤留不下人,青壮年都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基本是老弱病残人员。
为了摆脱贫困煎熬,高岭村没少想办法。但村子要产业没产业、要项目没项目,什么都没有。没有资金发展不了产业、没有产业就留不住人,没有劳动力就发展不了项目挣不了钱……村子发展陷入“贫困怪圈”。
2015年,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脱贫攻坚工程自上而下展开,高岭村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经过充分调研、咨询专家、把脉会诊,决策者们决定对高岭村进行综合产业开发——“换穷业”。村里改变过去农户自家养殖方式,把7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到和龙市顺合鑫牧业有限公司,占14%的股份,企业在高岭村设立养驴基地,每年向村集体上缴一定资金,为贫困户分红。
2月26日,记者在高岭养驴基地看到,510头膘肥体壮的黑毛驴在干净整洁的驴舍内悠闲地“品尝”饲料。33岁的夏清泉之前一直在外打工,2015年被村子脱贫政策所吸引返乡创业,现任高岭养驴基地经理。据他介绍,高岭村山清水好,适合养驴产业。去年企业最多时养了1000头驴,年底按5%给贫困户分红25万元,上缴村集体7万元,累计分红32万元。今年将扩大养殖规模,届时分红将更为可观。
2016年,在和龙市支持下,吉林省长白山貂业有限公司在高岭村建设良种基地项目。不论是养驴还是养貂,按照合同约定,开发公司在高岭村利用扶贫资金、土地开展养殖等项目,村集体可获得相应比例分红,企业用工也要优先使用当地村民。金昌权说:“这种模式非常好,村民每年可获得分红收入,劳动力可以就地解决,村集体也改变了长年无收入的窘境。”
高岭村一手抓产业扶贫“换穷业”,一手抓易地搬迁“挪穷窝”。该村原有12个屯,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不利于扶贫开发。2016年,和龙市将高岭村纳入易地搬迁扶贫试点,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将原来的12个屯整合为2个屯,统一新建140栋特色民居,9月末交房入住,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入住。
记者在高岭村看到,118栋黛瓦白墙、飞檐翘顶的朝鲜族特色民居整齐排列,屋顶安装着蓝汪汪的太阳能板,煞是好看。73岁村民李富拉着记者的手自豪地挨个屋介绍:“这是厨房,全部电气化;这是卫生间,有淋浴器和抽水马桶;这是光伏发电控制阀,可以调节每个屋的温度,想要几度要几度……”记者注意到当前室温是23℃。
“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脱了贫。”李富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笔账:“我和老伴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每年种地收入不够吃药的钱。这两年大不一样了。去年住上了新房子,年底我俩分红得到7200元,加上光伏发电项目‘赚了’3000元,收入达10000多元,这在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产业扶贫换穷业、易地搬迁挪穷窝、持续扶贫拔穷根。除了养驴、养貂、光伏发电,高岭村还谋划了养牛、棚膜蔬菜、木耳、农村电商等8大产业项目,还将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防止因病致贫返贫……至2016年底,高岭村人均纯收入已达8270元以上,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