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晋斌
13年前,山西省榆社县的城中村河南街村和箕城镇董家庄村、讲堂乡耿家庄村搞了一次“交换”,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次交换让3个村庄的村民都有了获得感,挖掘出了3个村庄的“新价值”,走出了共同富裕的生态发展之路。
交换,让三个村获得幸福
董家庄村和耿家庄村毗邻,13年前,这两个村庄似乎一无是处。种田,吃不饱肚子;赚钱,找不到路子,2万亩的荒山一片荒凉,村民生活上更是有诸多不便。
“以前,孩子们上学,村里没有学校;老人们看病,附近没有医院;就是年轻人娶媳妇,人家一听说是山里的,也不愿意嫁过来。”原董家庄村村民54岁的张如生说。
原耿家庄村村民张波今年26岁,说起那时候的故事,“当年不堪回首”。耿家庄村的小学只有三年级,该升四年级了,父母就把他送到了讲堂乡上学。上到初中后,一方面没有人约束,再加上乡镇的教学水平所限,他便离开学校,到太原市打工。
那一年,董家庄村和耿家庄村眼里的好村河南街村也有自己的烦恼。河南街村原本是榆社县城南郊外的一个普通村庄,900名村民主要靠种植蔬菜为生。2002年,榆社县城外延,河南街成了典型的城中村,村中很大一部分土地被征用。
当年,47岁的张会岗当选村委会主任后,居安思危:“人均土地已不足0.4亩,祖辈靠土地维生的乡亲,没了农田能可持续留在城里吗?”
那一年,国家和省里的移民扶贫政策下来了,县里将董家庄195人、耿家庄80人列为搬迁对象。
张会岗得知消息后,主动找到县里,要把董家庄、耿家庄2个山区贫困村的村民接到河南街村安居。
2个村275个村民得知张会岗的条件不是他们的农田,只是2万亩荒山时,觉得一步跨进县城生活,这个交换很划算。
就这样,2个村移民到了河南街村,村集体也并入了河南街村,无论是张如生,还是张波,都成了享受同样待遇的河南街村村民。
“现在,家家住上了县城的房子,大龄青年们也陆续娶上了媳妇,孩子们在城里念书,老人们看病出门就到。”张如生说。
河南街村村民的获得感也很强,在远离县城的十几公里之外有了可供耕种的土地和开发的荒山。
坚持,让13年的梦想成真
那时候,在张会岗眼里,“一无是处”的2个村庄,却是3个村庄并村后的未来。这2个村庄的富裕程度虽然不如河南街村,但是在农业生产上的价值和生态上的价值却是不可低估。
那时候,张会岗的图景规划是,将部分城中村商业地产的收益投入到2万亩荒山的改造中,建设并留住1200多位村民的乡村家园,让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
早上7点上山植树,晚上7点下山,2003年清明开始至今,成为张会岗和村民们的生活常态。
这13年里,河南街村一次次抓住国家惠农和扶贫政策的机遇,一步步铺开产业富民、生态兴村的画卷:
从2003年至2012年,村委会将1.54万亩荒地荒山荒坡,分段、分批、分期向村民发包,让村民平等参与、栽种杨树,共栽种30万棵,现已全部成材;
国土部门派驻的工作队在村里实施了6年的土地整理项目,新平整出土地2200亩;水利部门通过小流域治理发展水保林1000余亩,全部种上了杏树、松树,还帮助打深井1眼、新建拦河坝2处、新建蓄水池2座,开挖铺设了1.5万米下水管道,全村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到今年4月底,2万余亩的荒山荒坡荒沟全部完成绿化,基本实现了“沟里用材林、坡上生态林、地里经济林”的目标。目前,村里有核桃树3000亩,苹果300亩,梨树400亩,这些果树再过3年将全部进入盛果期。
13年里,村民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董家庄、耿家庄原村民,除了耕种原来的口粮田,还可以承包荒山上新开发的开发田。这口粮田加上开发田的收入,对这些移民来讲,家庭经营性收入比原来提高了。
张如生算账说,他们家6口人,原有耕地25亩,现在又免费承包了村里30多亩开发田。一年下来,这些地的收入有5万多元;加上给村里打杂工,一年有工资性收入1万多元,家庭每年的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看见,让游子找到了故乡
“生活在县城,干活在老家。”13年的建设期结束后,移民到河南街村的贫困村民们,不仅仅改善了生活条件,连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城里生活,开车回村里务农,还可以就近就地打工,这成为原来3个村庄、现在河南街村村民的生存常态。
这意味着,原先的董家庄村和耿家庄村并没有因为村民的搬迁变得更加荒凉,而是人气更加趋旺,耕地也变得能填饱了肚子,赚钱也能看见了路子,正如张如生所言:“现在心里反倒是更踏实了,从来就没有觉得离开过故乡。”
人气回升,人才回流成为村庄兴旺的一个晴雨表。
2014年,在太原打工的张波,收益日渐稳定,每月能领到3400元的工资。得知村里现在扶持年轻人创业,考虑到成家立业,他告别了城市,回到故乡。
城里的阅历让张波了解了市民的需要。回到故乡后,他选择了在山里绿色放养笨鸡,他很看好大城市一斤笨鸡蛋15-20元的高价。
与张波一样,孟维等也是放弃了已有固定职业的城市,回到了家乡创业:“我们看好的,就是河南街村的将来。”
河南街村的将来是什么样?如今已经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张会岗说,再过3-5年,村民们仅凭果林就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果林的收入,加上杨树、槐树、松树等的收入,这个绿色银行,一年的产值保守估计也有2500万元,河南街村如今共有1216人,这意味着每位村民的年收入可增加2万元。
自此,3个村庄在扶贫政策下的共同富裕之路,一条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清晰可见。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